限塑3年,成效不小。全國累計少用塑料購物袋720億個以上,塑料消耗減少180萬噸。
與此同時,盲點猶存。記者深入河南部分地區調查發現,在大城市、大超市,“限塑令”執行較好,而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小吃攤等地方,塑料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袋大行其道。
限塑3年探盲區
曹樹林 張毅力
在一家生產塑料顆粒的作坊旁邊,塑料垃圾堆積如山。
作坊里,工作人員正在沖洗塑料袋絲。
【暗訪】
醫療廢棄物 變身塑料袋
近日,記者在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調查發現,該縣一些塑料袋加工點大量回收農藥桶、醫療廢物、廢舊編織袋等作為原料,經過簡單的加工后制作成塑料塊,再倒賣給小廠制作成各種規格的塑料袋,其中就包括主要用于裝食品的超薄塑料袋。
據介紹,按照“限塑令”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規定厚度,是為確保袋子結實,提高反復利用率。但為了節約成本,市面上流通的袋子很多厚度都不達標。
5月29日,記者接到爆料后趕到固始縣城郊鄉淮堰村。還沒進村就聞到一股惡臭,臭味來自路邊溝渠里的黑色污水,水中泛著白沫、鼓著水泡,溝渠旁就是稻田。
該村緊挨312國道,道路兩旁是堆積如山的廢舊編織袋。記者調查發現,淮堰村附近有8家回收廢舊塑料的小工廠,而離淮堰村不到兩公里的關廟村、陳廟村,還有5家這樣的廠房,作坊附近同樣堆著廢舊編織袋、醫療垃圾、農藥桶等回收的塑料制品。這些是各個作坊的主要生產原料。
當地村民私下里告訴記者,這些小廠都是塑料顆粒生產作坊,主要是用回收的塑料制品生產塑料顆粒,再賣給小作坊生產塑料袋。原來這些村水質清、空氣好,現在,這些小廠讓這里一片惡臭。
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加工廠里,負責人聽說記者是來要料的,趕忙從飄著臭味的車間出來。
老板娘說,他們生產的顆粒質量過關,用清水過濾了,幾乎沒有雜質,客戶都很喜歡!爸灰c火開開機器,三天三夜能生產10多噸袋子!
這些塑料顆粒,是直接由編織袋粉碎后的塑料條條,經過機器高溫后加工而成的。
當地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小型廢舊塑料顆粒加工廠,生產工藝流程是將回收的廢舊塑料制品進行切割、粉碎、清洗、脫水,然后送入造粒機加熱熔化、冷卻、切割后,生產出成品塑料顆粒。其中,編織袋、飲料瓶、醫療垃圾等主要用來生產塑料袋,油桶、化工桶等則用來生產塑料板凳、塑料筐等。
該加工廠的負責人葉老板說,無論是白料還是混料,都能做各種塑料袋和食品袋,只是白料生產出的塑料袋顏色比較純,是白色的,好賣,所以白料價格比混料貴。
葉老板還透露,他們附近小工廠生產的塑料顆粒,大部分銷往浙江溫州,都有固定的客戶,還有一小部分銷往安徽。
另據當地的知情人士介紹,這些小型塑料顆粒廠一無環保審批手續,二無任何污染處理設施,有關部門偶爾來檢查只是罰款。
河南省科技廳專家組成員、鄭州輕工業學院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劉東亮介紹,根據國家相關標準,食品級的PET(常用的塑料原料)容器必須用全新原料制作,PET廢料二次熔化甚至多次熔化后,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有可能會致癌。
【明察】
易限大超市 難管小市場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超市基本使用了有償塑料袋,限塑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新的尷尬。
在位于鄭州市航海東路的丹尼斯超市,記者發現,很多顧客拿著布制的環保袋在選購物品。
市民張女士說,限塑后,在市區的大型超市使用塑料袋都要收2—3毛錢。因為經常去購物,需要買很多塑料袋,這筆開銷積攢下來也不是小數目。所以,她就開始用環保袋,一個才2元,可以用好久,容量還大。
也有很多顧客沒有選擇環保袋。
“以前也買過環保袋,但總是忘記帶著。不過,3毛錢的袋子也能接受,不僅裝的東西多,回家后還可以當垃圾袋使用,比不要錢的超薄塑料袋強多了。”市民吳大媽說。
超市雖推廣有償使用塑料袋了,但也有消費者為了省錢,原本用來裝散裝食品的“手撕袋”被用來裝化妝品、飲料等物品。
采訪中,超市負責人坦言,“限塑令”后雖然塑料袋的收費增加了收入,但“手撕袋”用量大增。
農貿市場一直是超薄塑料袋的重災區!跋匏芰睢睂嵤3年,農貿市場又是什么情況呢?
“買黃瓜啊,每斤1.5元,給你個袋子,自己挑吧!痹谖挥卩嵵菔泻胶B返母惶锷鐓^菜市場,一個商販熱情地招攬顧客。他隨手遞上的袋子就是紫色的超薄塑料袋。
一眼望去,市場的攤點前面擺放著各色的超薄塑料袋。
“一直都用著,也沒人查。”菜販劉師傅說,他不知道什么“限塑令”,“不讓用塑料袋?那咋裝菜啊,不現實!
“我每天要用上百個塑料袋,如果換成環保袋要賠錢!眮碜院幽现芸谑械牟素渽螏煾祵κ褂眠@種一次性超薄塑料袋表示很無奈,他說:“超薄塑料袋一捆2元至3元錢,每個成本約3分錢。如果換成環保袋,賣1元錢的菜收2角的袋子錢,這生意還怎么做?”
而在位于鄭州市東三街的黃河食品城,有商販專門批發食品袋。
小吃攤點的情況也不理想。
鄭州順河路一家糊辣湯館,很多顧客在喝湯,碗上都套著一層白色塑料袋。
記者發現,這些塑料袋也是沒有任何合格標志的超薄塑料袋。
遏制白色污染 不能單靠收費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 董金獅
之所以要限塑,主要在于塑料購物袋是易損易耗品,大多數人習慣一次性使用,造成使用量大、回收處理難的局面,直接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特別是超薄塑料購物袋,使用時極易破損,沒有重復利用的價值,且常被隨意丟棄,漂浮空中,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
針對這一問題,3年前“限塑令”開始施行。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實施3年來,我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年使用量減少240億個以上,累計減少塑料消耗60萬噸,相當于節約石油360萬噸,折合標準煤5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萬噸。
然而,今年4—5月,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在對北京10家連鎖超市、10家批發市場的塑料袋質量和銷售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塑料袋市場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生產企業輕視政策法規,唯利是圖、頂風作案。一些投機的小企業不甘放棄超薄塑料袋生產的高利潤,甚至躡手躡腳在夜里搞生產。
二是農貿市場規模較大且交易靈活,往往出現查得緊藏得嚴、查得快閃得快等故意躲避現象,市場上超薄塑料袋使用量仍然很大。
三是執法部門跑得不勤、查得不嚴,使一些商戶僥幸成為漏網之魚。不法企業隨之效仿,不正之風愈演愈烈。
四是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不強!跋匏芰睢钡某踔允枪膭钪貜屠盟芰洗,但我們發現,一些在超市購買了塑料袋的消費者,回家就只是用來裝垃圾。原本能重復利用的塑料袋只使用一次就被當做垃圾袋,這無形中加重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厚塑料袋通常更難降解,這樣的做法與“限塑令”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就目前的形勢看來,單純依靠塑料購物袋收費還不足以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塑料購物袋并不是環境污染的真兇,缺乏良好的消費習慣以及落后的垃圾管理和處理方式,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
要解決塑料袋污染問題,首當其沖應盡快建立一套既能限制塑料購物袋生產,又能控制塑料購物袋使用量的約束機制,以減輕過多的污染治理費用負擔。
其次,要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范圍,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規范生產廠家和使用者的行為,遏制濫產濫用、亂扔亂堆等行為。嚴厲打擊制售劣質塑料袋的地下黑工廠、黑市場,不合格的塑料袋嚴禁進入市場。
第三,應提倡“綠色消費”,提倡“少用一點,回收一點,降解一點,替代一點”的消費方式,使消費者養成少用或重復使用購物袋的良好習慣。
同時,希望有關科研機構能夠進行資源整合,聯合開發研制出功能良好、價格適中,又不會污染環境或污染較少的替代產品。
此外,要盡快建立垃圾資源化系統,對廢棄塑料進行合理處理和再生利用,形成“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產業化”的垃圾處理運行機制,實現塑料制品的生產—使用—回收—再生的良性循環。
(本報記者黃碧梅、左婭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