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隨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上班、回家、出行,電梯成了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的設備。近年來,我國的電梯保有量猛增,但是在電梯質量、維修保養等方面卻有所缺失。在這種情況下,電梯隱患尤為突出,電梯事故也層出不窮。北京地鐵發生奧的斯電梯致男童死亡的事故后,許多城市都對公共場所的電梯進行了安全大檢查,希望頻發的電梯事故電梯能為電梯公司和有關部門敲響警鐘,使慘劇不再上演。
事故頻發 電梯如何支撐中國城市運轉
最近發生的幾起電梯事故,讓人們突然發現,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電梯幾乎已成為“腿腳”,支撐著整個城市的運轉,這也讓人們反思,如何使“城市的腿腳”更為結實。
一位在電梯業工作幾十年的專家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臺電梯一般六七十萬元,有的七八十萬元,但現在一臺相同配置的電梯,也就10來萬元。17年前,一臺電梯安裝費用要10萬元左右,現在只要兩萬元。其中,有生產量增加、技術改造等因素,但越發激烈甚至趨于惡性的競爭環境也不容忽視。“如果堅持很高的標準,堅持原則,基本上拿不到訂單。”
上述人士指出,近年來房地產飛速發展,其中高層民宅電梯隱患尤為突出。因為房屋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是業主,但采購電梯的人既不擁有也不使用電梯,維保的情況也類似。在這種情況下,價格超越安全性,成為決定是否使用某臺電梯的第一要素。
“在現有的利益和責任格局下,再加上惡性競爭,城市建筑電梯安全隱患在所難免。”他說。
黑一小區8部不合格電梯被查封
20日下午,黑海甸五西路萬恒城市花園小區8部不合格電梯被黑質量技術監督局查封。該小區物業稱查封電梯,可能影響業主出入,要求質監部門延緩查封,但遭到拒絕。
萬恒城市花園小區部分業主介紹,該小區有多部電梯存在安全隱患,業主們乘坐時非常不放心。“我被電梯卡過,而且還遇到過電梯突然下降的情況,現在想起仍心有余悸。”業主王先生說,“電梯不整改好,業主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7月14日,黑質監部門接到該小區業主舉報后,對萬恒城市花園的18部電梯進行了全面檢查,并邀請技術人員對這18部電梯進行全面檢驗。
烏魯木齊市的8000部電梯安全檢查
7月中旬,烏魯木齊市質監局根據自治區質監局的要求,對烏市電梯運行情況進行了大檢查。
據統計,目前烏市共有8000余部電梯,其中多數為直梯。國家沒有給出具體的年限規定,但電梯在使用中肯定會發生磨損和老化,遲早是要報廢的。我國房地產政策、房產管理或物業管理政策及市政政策,均沒有對電梯使用壽命到限需要更換電梯時,作出相應的處理對策和資金來源規定。
威海"拉網式"排查公共場所電梯
自7月19日起,山東省威海市質監局集中時間對全市公共場所電梯進行“拉網式”排查,確保電梯安全運行。在首批檢查的9部電梯中,乳山一部“問題”電梯被責令停用。
據介紹,威海市質監局將集中一個月時間對全市電梯進行安全排查,重點對電梯維保單位的法人資格、維保人員資質予以確認,要求被列入改造計劃的老舊電梯必須在年底前完成改造,否則予以查封。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電梯,將立即責令停運,并加大對“問題”電梯的處罰和曝光力度,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太原11000臺電梯大“體檢”
電梯除了維保公司每月兩次的維護保養,每年還要進行一次全方位的“體檢”,并涉及到50多個細節檢驗。“電梯在安裝過程中就要進行監督檢驗。”太原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監察處專家聶軍表示,其中直梯的檢驗包括8大項目,自動扶梯包括驅動和轉向站、扶手裝置和圍裙板等13個項目,都涉及52個細節的檢驗。據介紹,檢驗電梯至少需要兩個人,而一部電梯的檢驗至少需要1個多小時。
聶軍告訴記者,目前太原市有11000余臺電梯,其中8000余臺性能良好,3年內未發生重大電梯事故。
銀川市集中對人員聚集場所電梯“體檢”
7月20日上午,記者再次跟隨銀行市質監執法人員對我市人員聚集場所電梯進行檢查,檢查人員發現,銀川商城8部手扶電梯因防逆轉裝置不可靠已停止運行。
目前,在各電梯電子監管試點單位的支持下,我市已有44家試點使用單位、15家電梯維保單位加入到電梯電子監管系統。
是什么因素在醞釀電梯驚魂
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工程師李立(化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表示,根據國務院頒布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現在國內電梯的設計、制造都有一套嚴格的國家標準,安裝后還要接受國家特種設備監督部門的驗收和年檢。“目前建立的監管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但檢測不到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但近期頻發的電梯事故,卻向一年一次的年檢制敲響了警鐘。北京地鐵方面稱,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6月剛通過電梯維保,未查出任何隱患。但距離去年8月的年檢,已經有近一年之久。對此,也有網友及電梯業內部人士質疑:“年檢只是一年一次的定點維護,不足以保證電梯的全年安全,尤其是一些超負荷運行的電梯。”
“雖然形式上每部電梯都有人在定期做清潔、潤滑、檢查和調整,現實中,卻有不少負責電梯維保的公司為了節約成本,使維保流于形式。”中國電梯協會張樂祥副秘書長告訴記者。多位業內人士也不約而同地表示,沒有明確、統一的報廢年限,或許是威脅電梯安全的最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