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一次“不小心誤送”事件卻意外地暴露了可口可樂公司在不同市場運用了不同標準的事實。
近日,一批由上海可口可樂飲料公司生產的零度可口可樂原液被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檢驗出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甲酯”,這是當地禁止在碳酸飲料中使用的物質。可口可樂中國區對此回應,該防腐劑在中國內地屬于合法食品添加劑,而且含量符合規定。
但“內地合法”的說辭并未平息質疑,反而讓可口可樂遭遇了雙重標準的詰責。可口可樂按照不同市場法規執行不同標準的做法并不違規,不過消費者質疑的是跨國公司在商業道德上存在的瑕疵,而這可能危及企業聲譽。
被指雙重標準
對于內地產的零度可口可樂原液在臺灣被檢出含有當地禁用的防腐劑,可口可樂中國區的解釋是“內地合法”。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公共事務及傳訊部總監翟嵋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被臺灣檢查的是可樂原液,而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在零度可樂最終的現調產品中含量僅為0.015mg/kg。而根據中國2011年6月20日實施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規定,對羥基甲酸酯類及鈉鹽屬于可以合法使用的防腐劑,在碳酸飲料中允許的最大使用量是200mg/kg。
但看似合理的解釋卻引來了消費者對可口可樂執行雙重標準的詰責。作為跨國公司,可口可樂為何要在不同市場運用不同標準?是由于中國的標準低嗎?
針對這次可口可樂產品中被查出的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按照臺灣地方法規是禁止在碳酸飲料中使用的,而在非碳酸飲料中添加上限是100mg/kg;而內地允許其添加在多種食品中,其中在碳酸飲料中的添加上限是200mg/kg。這意味著臺灣地方的標準嚴于內地。
相對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的相關標準可能會低一些。“標準的制定一是要看整個產業能否承受,二是能促進行業技術進步,這是根據各地的國情、條件設立的。”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泉州市味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勁松認為,不同地方之間的標準差異不可避免,而跨國公司在不同市場運用不同的標準也確實存在。
商業道德詰責
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總監許雅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可口可樂向來依照每一個市場的法規來調整配方原料。
“部分跨國企業實行多重標準,這一方面由于企業的分公司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標準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跨國企業生產原料本土化,為節約成本,跨國公司常常利用所在地區的生產物資,雖然企業配方或核心的濃縮液一樣,但由于采取了當地的其他生產原料,致使后期產品具體成分存在差異,應用本地標準是最有利產品在當地市場推廣的。”東方艾格飲料行業分析師陳靜認為。
也就是說,跨國公司雙重標準背后是有其經濟原因的。“在商業生態里面,作為一個企業個體,首先考慮的是經營的合法,第二是盡最大努力提高盈利,然后才考慮進步。”廖勁松認為,可口可樂的做法在中國沒有違規,采用不同的標準是它的一種商業行為。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告訴記者,“在一個市場采取何種標準,是企業考慮了不同市場的相關法規、外部供應鏈的配套、生產和分銷渠道、產品定價策略以及消費心理等綜合因素后決定的。”如在一個消費心理成熟的市場,企業產品高于當地標準的部分可以通過產品溢價來體現,但目前中國消費心理相對不太成熟及市場低價競爭嚴重,所以高標準的產品有時不能反映在價格上,甚至出現劣幣逐良幣的情況,這也影響了企業的標準選擇。
而一位業內人士一語道破,“標準差異化的背后實則是成本問題。”此前,雀巢嬰兒米粉、蒙牛牛奶等被指采取雙重標準,而中國的玩具、服裝、家具等行業也多次爆出產品質量“內外有別”的問題。以玩具為例,相對于出口歐美的產品,國內銷售的產品中含有歐美市場禁用的物質,以及重金屬等含量明顯偏高,但這些產品都符合國內標準。“企業當然知道有安全性更高的原料可以代替現有的,但相應地將提高成本,所以企業一般都不作為,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夠用就行!”他認為,還是要政府部門不斷地進行標準的修訂,那么企業也會相應地提升自己的標準。
事實上,消費者并沒有質疑可口可樂違反中國的法規,而是指責它為什么不在全球市場執行相同的標準。
“從商業邏輯上講,企業的做法是合法的;但從商業道德、食品安全的角度,跨國企業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華夏基石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譚長春認為,跨國公司在不同市場運用不同標準一定程度上是對消費者的歧視與不負責,這與人們印象中的跨國公司“優秀企業文化、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不符。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