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我國《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正式開始實施,很多企業也開始卯足了勁要拿下這一準入資質。對此,發改委7月13日組織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咨詢會,詳細解讀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的具體規定。其核心思想是,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確實是塊兒“大肥肉”,但是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咬得動,大規模投資前還是應該看清“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風險一,有退出機制,新建企業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純電動乘用車產品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請,審查通過可以延長有效期,每次延期不超過3年。想一次一勞永逸的企業最好別湊這個熱鬧,電動汽車技術升級速度這么快,雖然第一次可以多砸點錢搞個好彩頭,三年之后技術跟不上,一樣要退出。
風險二,企業倒了仍然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新建企業要有履行保障消費者權益等社會責任的承諾和措施,并提供擔保企業和經公證的擔保期不低于5年(以項目建成投產為起始點)的擔保合同。中汽協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書林表示,有的新進企業剛開始做電動汽車,對于5年或10萬公里的質保可以大膽承諾,甚至還有8年或15萬公里的。但有些企業堅持不到這么久怎么辦?沒關系,他們在簽擔保合同的時候還需要有擔保企業,這些企業通常都是嚴格審查能夠承擔這些質保責任的,萬一新進企業做不下去了,就將由擔保企業承擔這部分責任。比如,新進企業在第四年賣出的電動汽車質保是8年,那么如果這企業做不下去了,接下去的8年還要由擔保企業繼續承擔質保責任。
風險三,很難渾水摸魚了,發改委雖不是技術部門,但是為了這一管理辦法專門建立了純電動乘用車行業專家庫,對投資項目申請企業提供的附件一和附件二的真實性和符合性進行審查,并在30個工作日內出具評審意見。未來如果企業的具體產品達不到試制樣車的技術水平,依然有被專家庫揪出的可能。
風險四,上了這條道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張書林表示,這次的生產資質專門為純電動汽車而設,也嚴格規定了準入企業的產品路線,想要打擦邊球,先拿到資質在向傳統車看齊的想法肯定行不通。不僅如此,拿到這一資質的企業,未來也不能再生產不符合管理規定的電動車,比如低速電動車。
之所以要如此強調這些風險,是因為最后出臺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取消了對新建企業投資項目的投資總額和生產規模的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資主體自行決定。這意味著有些規模不算很大的企業,只要掌握了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就有可能在這次準入資質開放的機會中成為電動汽車企業。
對此,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吳衛解釋,傳統汽車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有必要設定投資總額和生產規模。目前,新能源汽車還處于艱難的爬坡期,有些關鍵技術還處于探索階段,追求規模經濟效益和生產規模不是目前主要考慮方面。今后,新能源汽車技術和市場變得成熟了,規模經濟效益的重要性才會凸顯。
除了這些進入以后的風險外,發改委還要對申請企業的申請進行基本條件審核,比如樣車的試制能力等,吳衛把這些審核比作是普通人結婚前的檢查,只有知道了符不符合結婚條件,才能確保最后婚姻的合法性和生育健康的后代。
此次準入管理對試制樣車的要求是15輛,之所以是15輛,因為純電動汽車達到要求,必須經過很多試驗。碰撞、安全等試驗必須是全新的車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道路測試,以及企業自行開展的各種檢測試驗等等。另外,企業產品上市后還應該有一些車輛儲備,以備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問題,進一步進行某些方面的檢驗,而且量產的汽車對一致性的要求也比較高,這些樣車也必須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另外,張書林還總結了此次《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的目的,首先就是支持掌握純電動乘用車核心技術并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純電動車用車的研發生產。其次,也是希望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通過新企業的進入,引領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加快動力轉型的步伐,盡快實現由汽車生產大國向汽車生產強國的轉變。另外,這次也是對《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補充完善,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促進純電動乘用車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