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通華小區數百名農民“蝸居”爛尾樓事件被報道后引起多方關注,海口還有多少類似樓房?也成為不少網友關心的話題,然而記者走訪多個部門后得到的答案是“不清楚,這已經不歸我們管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海南曾一度掀起了房地產開發熱潮,成為全國各地房地產公司爭先恐后進入的寶地。由于當時規劃調控能力薄弱,市場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炒地皮、炒項目、炒樓花等不正當經營行為泛濫,形成了相當嚴重的房地產泡沫,泡沫破裂后遍布全省的爛尾樓,房地產積壓率凈占全國的十分之一。經過八年時間,海南省處置積壓房地產辦公室于2007年6月底正式結束其使命,海南“爛尾樓”基本消失。可如今,在海口多處仍有被擱置多年尚未處理的樓盤——海口通華小區2號樓、海口市濱海公園東側海口海景酒店等。
為調查海口目前爛尾樓處置工作現狀,了解現有爛尾樓數量及其形成原因,記者走訪了省國土、市住建、市規劃等多個部門。得到的答復是“爛尾樓處置工作早已結束,類似通華小區2號樓的情況只是特例,具體數量尚不清楚。”
1995年,通華小區開發商丁銘曜在通華小區還未經過驗收的情況下,偷偷辦理了房產證,并把總共8棟樓成功抵押給建設銀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獲得600余萬元貸款后,丁銘曜攜款消失。如今,希望自籌資金將爛尾樓盤活的農民工與銀行、法院和相關部門仍在進一步協調。
海口市濱海公園東側海口海景酒店,自1992年就報批并開工建設,但在完成樁基之后就一直停工,成了一個“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誰也無法說清,樓房何時能盤活更無法預料。
海口市規劃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類似通華小區爛尾樓的案件,形成原因非常復雜,多數都有官司纏身,涉及部門也很多,處理起來存在非常大的困難。自2007年爛尾樓處置工作結束后,由各部門領導組成省、市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小組辦公室的成員也都回到各自崗位上,有些工作可能還出現變動。這個爛尾樓現在也不歸我們部門管,所以尚未處理的爛尾樓數量我們也不太清楚。”
1999年,為處置海南大面積“半拉子”工程,中央政府給予海南諸多優惠政策,如換地權益書政策和減免契稅、營業稅等。此外,中央政府還給予海南5億元的財政補貼,海南省政府也免除相關稅收10億元。一棟棟爛尾樓在換上鮮麗的外衣后,竟成為房產界的香餑餑。如今在三亞灣海灘上放眼望去,早已分辨不出哪個是曾經的爛尾樓。仰望那些分辨不出的爛尾樓人們不禁思考,海口這些形成原因極其復雜的半拉子工程,又將在何時才能起死回生呢?見習記者鄧松 實習生顧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