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預警機制,出臺政策扶持,保持價格不大起、不大落
李守遠表示,針對當前形勢,農業部最近出臺六項措施以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有效供給。隨著國家政策效應的顯現和生豬存欄量逐漸增加,再加上炎熱天氣,豬肉價格上漲空間已經不大,有可能下半年回落,不過“回落幅度可能不會太大”。
豬肉價格上漲,政府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否應該出手干預?
張乃河說,國家應加大生豬養殖扶持和繁育的政策。只有政府重視,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供求關系穩定,才能避免價格大起大落,養殖戶也才能避免大的損失。
王延斌說,豬肉消費牽涉到千家萬戶,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靈敏的預警機制,在價格很低或價格很高時及時預警,以便養殖戶可以根據市場信息決定養殖規模,避免風險。這種預警機制,不是單一部門所能為,而由多個部門協調聯動,要通過信息互通、綜合分析、協調聯動,及時向養殖戶發布預警信息。
“政府調控和過去應該不一樣。過去生豬價格很低時,政府通過干預調高一點;價格過高時,政府壓低一點。這種辦法現在看是行不通的。”王延斌說,政府應該通過財政補貼政策,保持能繁母豬的數量,扶持和引導建設標準廠房,保持市場價格不大起、不大落,這樣對生產者、消費者都有益處。
提高規模化水平,是養豬業健康發展的方向
養豬風險較大,政府調控較難,張乃河表示,扶持規模化養殖,才是穩定生豬產量、避免價格大起大落的有效對策。
張乃河的養豬場,坐落在鄒平縣魏橋鎮附近,一大片挺拔的速生楊后掩映著占地70畝的龍昌良種豬場。他養豬最初存欄只有120頭,很快增加到幾千頭,現在每年出欄都有5000頭以上。雖然市場起伏,但他近年每年收益都在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張乃河說:“養豬風險很大,不少養殖戶對此認識不足,以為只要養,就一定掙錢,其實不然。且不說價格波動的市場風險,單是防病,就讓很多中小養殖戶束手無策。還有,如何進行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如何通過科學管理提高效益,學問也很大。規模養殖是趨勢,也是保證生豬存欄量、穩定市場價格的有效途徑。”
養豬要想賺錢,品種是關鍵。張乃河先后聘請了省內外的養殖專家擔任常年技術顧問,在豬舍建設、疫病防控,特別是營養保健上舍得投資。“這些,散戶很難做到。”有關專家認為,大力推行規模化養殖,是應對豬肉供應不穩定、價格大漲大落的有效途徑。散戶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好處是比較靈活,缺點是很容易造成供給不穩定。規模化養豬,技術、資金等進入門檻高,但抗風險能力強,能夠提高大病治愈率,避免形成毀滅性打擊。
張乃河還說了自己對市場的把握,“別人不養的時候我養,別人不擴大規模的時候我擴大,得抓住市場空當。” 記者 劉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