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 (記者 吳文治) 國家嚴查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并公布檢查結果后,消費者奶制品消費信心開始回升;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超市內乳制品銷售量也恢復至原來的80%左右。昨日,記者在家樂福等賣場調查發現,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廠家的液態奶推出了大規模的“買一贈一”活動,以期提高市場占有率。不過,這些促銷品的生產日期大部分都是9月18日前生產的,可產品堆頭處并沒有按相關部門要求有明示生產日期的“告示”。
“伊利舒化奶、金典奶買一箱送一箱!”在首航、京客隆等多家超市,伊利促銷員不斷向來往顧客推銷參加買贈活動的液態奶。另外,蒙牛特侖蘇奶、光明純牛奶、伊利優酸乳等產品也在搞買一箱贈一箱活動,如此大力度的優惠活動,也 確實吸引了不少顧客駐足。
不過,細心的消費者注意到,參加促銷的奶制品絕大多數都是七八月份生產的,有的產品外包裝上印有不含三聚氰胺的標識,有的則沒有任何安全文字說明。“這些奶都是安全的,要不然也進不了超市。”奶制品曝出三聚氰胺事件后,官方曾公布9月18日后生產的奶制品經檢測是安全的。因而不少消費者對9月18日之前生產的奶制品是否安全表示懷疑;面對七八月份生產的奶制品有懷疑的顧客,廠家的幾位促銷員解釋,9月18日前生產的液態奶都已通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檢測。
據了解,“三鹿”奶粉事件后,按照國家領導人對奶制品提出的“讓群眾看得明白、吃得放心”的要求,市工商等部門在9月底開始要求超市內銷售的乳制品以9月18日為界線,將之前生產的乳制品分柜陳列,并加貼“未檢出三聚氰胺”標識。不過,日前參加促銷的各大品牌液態奶并沒有“分柜”陳列,而是按堆頭碼放,也沒有明確的生產日期提示。
在和平里的一家內資超市,雖然促銷牌上寫著醒目的“買一贈一”宣傳語,產品上方也懸掛著伊利鄭重承諾——新出廠的產品均為放心奶,但促銷產品的生產日期卻分別是8月22日、7月2日、9月4日等,而堆頭中間散放的蒙牛純牛奶、高鈣奶等產品則是10月份生產的。
記者注意到,有不少消費者雖然被“買贈”宣傳語吸引過來,但翻看生產日期后,并沒有信心購買。“現在買乳品都選9月18日以后生產的,之前生產的雖然國家相關部門表示沒有檢出問題,不過還是有心理陰影。”顧客裘先生表示,超市里液態奶大規模促銷,還是應該明示生產日期,這樣顧客選擇起來更透明。
對于幾大廠家紛紛推出的買贈活動,記者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品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幾家大乳品企業的庫存積壓目前比較嚴重,有的產品庫存已經達40億元,遭遇信譽危機的這些企業在重塑品牌的同時,也需要及時出清原有的積壓品,緩解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