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國家經貿委一紙禁令,要求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在21世紀前停止生產與流通。
9年后,廣州全市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的年消耗量經專家估算仍達到過百萬件之巨。
9年中,廣州一位環境衛生專家一直在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的回收再利用奔走,多次說動廣州市乃至全國人大代表為此在人代會上提出建議,但至今成效甚微。
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的回收再利用奔走的專家名叫呂春元,是廣州市環境衛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包裝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現已退休。
省物價局局長孫慶奇上月透露,廣東正在探索開征一次性塑料飯盒回收處理費,這又讓呂春元燃起了希望。“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用堵是治不了的,地方政府應該在組織回收上有所作為。”呂春元對記者說。
一次性塑料餐具不減反增
從今年6月1日開始的限塑令,成效顯著有目共睹,提著布袋逛超市的市民也越來越多。但是恐怕沒有多少廣州市民知道,另一種常見塑料產品———白色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其實早在本世紀前就應該被“消滅”了。
在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經貿委發布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俗稱“6號令”。在這一文件中,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由于無法降解,被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2001年,國家有關部委又連續三次發出通知封殺發泡塑料餐具。
“但是除了北京等少數地區外,全國各地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多了。廣東就是典型。”多年研究垃圾分類與處理技術的呂春元說。
呂春元告訴記者,根據他今年收集的數據,2000年廣東全省有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15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年產量大約40億只;現在已經增加到20家左右,產量達到45億只以上。“1997年我沒有退休的時候,廣州垃圾的塑料比重大約是11%到12%,近年曾高達16%,現在仍有13%多。其中飯盒的貢獻很大。”呂春元告訴記者,根據他的調查,目前廣州除了少數大酒樓、飯店之外,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的市場占有率達到9成以上。而根據從生產企業處獲得的信息,每年進入廣州市場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大約是150萬到200萬件左右。這些飯盒的歸宿絕大部分都是填埋。
最常見替代品也不能算“環保”
為何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屢禁不止?是打擊力度太小還是另有隱情?呂春元的回答讓記者有些吃驚:“我認為當年的6號令根本就是操之過急,短期內我們還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品來取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現在最常見的替代產品就是紙飯盒或者是加了淀粉的所謂‘可降解’飯盒。”呂春元扳著指頭對記者說,“但是它們不但比發泡飯盒要貴幾倍,而且并不環保。”
呂春元解釋說,加淀粉的飯盒只能“裂解”而不能降解,淀粉部分降解了,塑料部分仍在,這種餐具只能分裂成小塊;紙餐具存在不耐熱、易變形、易霉變的問題,何況造紙也是高消耗、高污染行業。
對于不少報道所指的發泡塑料飯盒65℃高溫下會釋放致癌物質二惡英的說法,呂春元覺得是無稽之談。“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部門公布數據,證實發泡塑料餐具是有毒的。”二惡英產生條件為:含苯環物質和含氯、溴一類物質同時存在;溫度200℃以上;有金屬催化劑存在,而發泡塑料飯盒生產中既沒有用到上述物質,日常使用也決不可能達到200℃以上的高溫。
在呂春元看來,發泡塑料無毒害、耐用性好,其成本低廉也讓餐飲企業和市民樂于接受,這才是其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而據記者了解,正是因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的使用面太廣泛,廣州有關政府部門近年來已經很少開展對這些餐具的執法行動。有關禁令早已形同虛設。
廣州企業嘗試回收遭遇政策“壁壘”
面對短時期內無法禁絕的現實,呂春元等一批環衛專家的看法是,何不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對這些飯盒進行回收利用?
據記者了解,廢舊發泡塑料的確可用來做再生塑料,但是飯盒質量輕,而且沾上油污后很難清洗,因此一般的廢品收購站并不愿回收飯盒,只能填埋成為不可降解的垃圾。因此,政府補貼回收的“上海3分錢經驗”成為呂春元等專家津津樂道的樣板。
2000年,上海出臺規定,要求市內所有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盒的企業,每生產一件產品就要向政府繳納3分錢,政府進行再分配:1.5分支付給回收單位,0.5分補貼處置單位,0.5分支付給管理和執行單位;0.5分用于運輸費。由于回收利用變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情,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回收和再利用成為市民和企業的主動行為。根據上海市市容環衛管理局的估算,目前上海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回收率已經達到80%。
呂春元透露,廣州也曾有企業想復制上海的成功經驗。2002年4月,曾有民間資本在廣州建設了一條發泡塑料回收生產線,每天能回收約2噸廢舊一次性餐盒,制成量尺、筆筒等再生塑料產品,再利用率可以達到70%。但這條生產線僅僅運作了一年,就因為遭到有關部門干預而關閉。“有官員認為,既然已經禁止生產使用發泡塑料餐具,回收發泡餐具也是與‘6號令’精神不符的。”
為什么上海可以而廣州不行?“上海在文字上多了個心眼。”呂春元說,“上海規定寫的是一次性塑料飯盒,不是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其實一次性飯盒大部分都是發泡塑料的。”
多位人大代表提議未見成效
這次嘗試的失敗,讓呂春元認識到,必須在立法層面找到突破口。
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廣州三元里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強的書桌上,擺放著一個綠色的筆筒,上面印著一行小字:“這是用30個塑料飯盒回收生產出來的”。2006年,李國強在經過一番調研后被呂春元說服,在當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實施回收利用、治理白色污染”的建議。“這個筆筒就是廣州當年那條回收生產線生產的。”李國強對記者說。
在李國強看來,6號令雖然出發點是環保,但對于一個涉及千萬老百姓生活的日用品完全封殺,顯然有些倉促。“單純禁止一次性飯盒并不能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也不能節約資源,善用資源。6號令禁而不止,也阻礙了新的替代品的研究開發。”李國強說。
當年6月,國家經貿委在建議回復中一方面堅持認為徹底淘汰發泡塑料餐具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最有效措施,另一方面也承認“上海經驗”取得了成效,對塑料餐具進行回收也是一個好做法。回復還透露,商務部正在24個城市啟動再生資源回收試點。
李國強當時對這個答復比較滿意,但是時隔3年,政府依然沒有落實舉措的跡象,這又讓他頗為失望。在他看來,回收利用與直接禁止比起來,政府要做更多工作,難度也更大。但此舉能真正有效治理污染,政府不能因為麻煩就不去做。
在李國強之后,十二屆廣州市人大代表梁小明又在市人大會議上提出建議:“開禁發泡塑料餐具,推廣回收利用。”此后,在市長張廣寧的要求下,廣州市有關部門專門赴上海考察。在對梁小明的答復中,有關部門一方面表示廣州正在建設包括塑料餐具在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另一方面也承認,目前廣州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管理上存在立法空白。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則透露,在6號令沒有取消的前提下,作為地方政府,廣州難有動作。
“政府的答復很漂亮,但是實際動作我看不到。”梁小明說。他和李國強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雖然6號令尚未取消,但廣東省和廣州市不能坐等國家政策變化,而應該學習上海,主動作為。
呂春元說,他已經說服全國、省、市、區各級人大代表為發泡塑料餐具回收提交了近20件建議或議案。雖然至今還沒看到顯著效果,但他還會繼續呼吁下去。
實地走訪
記者日前連接走訪了部分餐飲企業和批發市場,發現廣州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使用的確仍十分普遍,而且數量巨大。
大酒樓:一個月要用掉5000個
在海珠區康樂村內有很多小型快餐店,記者看到,這里的快餐店毫無例外地全部使用發泡飯盒。記者走進一家甜品美食店,店里甚至沒有準備碗盤等餐具,凡是來吃飯的都用飯盒裝。老板介紹說,他們的飯盒都是打電話訂,由別人送上門的。老板指著桌上堆著的一次性發泡飯盒說,這種飯盒一毛錢左右,那種環保的要三毛多。一天下來,他們使用的飯盒達100多個。
而廣州大道上的某大型海鮮酒家的負責人則告訴記者,該酒家平均每月要使用大約5000個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他還告訴記者,大型酒家一般都不需要自己采購飯盒,會有銷售員上門聯系出售。“如果沒有特殊要求,賣的都是這種白色的一次性飯盒。” 中間商:發泡飯盒貨源充足
記者以飯館采購員的身份打電話向一名劉姓飯盒銷售員詢問,劉先生稱,一般的飯館、快餐店用的是單格飯盒,600個飯盒84元,每個大約1毛2,而一些大酒店用的飯盒質量則好一些,每個飯盒價錢是1毛5。兩格或三格的飯盒價錢一樣,都是2毛5一個。一般的飯館、快餐店每隔10至15天拿一次貨,每次拿飯盒的數量是600個。劉先生還告訴記者,他的飯盒都是從佛山的“大工廠”直接拿貨,貨源充足,飯館只需打個電話就有飯盒送上門,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偶有貨源不足的情況出現。
當記者問起是否有更環保的塑料或紙質飯盒時,劉先生當即稱:“已經沒有人用這個了,都淘汰了。”自己手上并無此類存貨。
批發市場:紙質替代品乏人問津
在廣州市海珠區南泰批發中心,剛進門記者就看到,三四家餐具行都有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批發。大部分分為單格和雙格飯盒,其次還分為材質和大小不同規格,雙格的基本上都是115元/袋,每袋有600件,大約七八分錢一只。
在一家名為“三和一次性餐具經銷部”里,當記者詢問是否有環保飯盒出售時,一個銷售員想了想告訴記者:“還有紙的,但是一個要6毛錢,很少人買的哦。”
在廣州市白云區糧油批發市場,記者也發現了四五家批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的商鋪。在一家名為“興盛商行”的快餐用品及膠袋批發店鋪,記者看到門前及里間倉庫里堆積了許多不同規格的發泡塑料飯盒。當記者詢問有沒有環保或紙質飯盒時,售貨員指著其中一袋印著“可降解飯盒”字樣的飯盒稱,這種飯盒是可降解的。記者粗略比較了一下,發現這種“可降解飯盒”在質地上與一般飯盒沒什么區別,邊緣呈塑料泡沫狀,兩者的價格也差不多。對于紙質飯盒,售貨員表示,不僅他們店沒有紙質飯盒,其他店也沒有。“我們沒有進過紙飯盒。”售貨員表示。
當記者問有沒有人來查這些一次性飯盒時,售貨員笑著表示,大家都用這個,沒有人會查。“我們店開業好幾年了,一直在賣這種啊!”
專家視點
生物降解最好但產量少價格高
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的生存還能維持多久?其回收有價值嗎?塑料業界的專業人士是怎樣看待的呢?記者為此采訪了國內唯一一家塑料電子交易所———廣東塑料交易所的一位權威專家。
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有哪些危害?
答:一次性發泡塑料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目前公認的是這種材料對環境有害。由于無法分解,這些塑料填埋后會長期留在土壤中。
至于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對人體有害,目前爭論比較大。有研究人員認為,在65攝氏度的時候發泡塑料就會揮發出致癌物質二惡英,但也有很多高級工程師、專家認為日常使用溫度下這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國家有關部門沒有定論。
但是現在市面上有些劣質餐具,在生產時加入了大量的滑石粉、工業石蠟,這些是有毒的。根據以往的調查,劣質餐具大概占到市場的1/4左右。
2.發泡塑料餐具目前有哪些替代品?
答:有些地方采用的是紙餐具。但是有環保人士指責,造紙也是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也不環保。
國內最常見的是“半降解”塑料餐具,就是加入淀粉。不過以前做過試驗,發現淀粉降解后,土壤中留下星星點點的塑料顆粒,還是不環保。
還有一種是生物降解材料,這種飯盒是用玉米、土豆發酵,再濃縮聚合成聚乳酸來制造的。這種產品質量最好、污染最小,是最理想的替代品。
3.既然有了理想替代品為什么聚苯乙烯餐盒還是屢禁不止?
答:一個是價格原因,一個是產量原因。聚乳酸材料比聚苯乙烯貴1—3倍,用來作餐盒,群眾和商家能不能接受是個問題。另外聚乳酸國內產量還不大,一年也就十幾萬噸,可以說是供不應求。目前國內的聚乳酸塑料大部分都用在制作人工骨骼或者醫用膠囊等高端產品上,用來做飯盒的很少。
4.你認為聚苯乙烯餐盒還能“生存”多久?
答:據我所知,國家發改委、經貿委、環保部等部門都有計劃,用五六年的時間徹底替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現在好幾條新的聚乳酸塑料生產線都在規劃中,等到產量上去了,國家可能會用比較強硬的措施來推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畢竟是不環保的。目前聚乳酸塑料在中國發展前景很大,這次奧運會期間,北京市的所有一次性塑料產品都被要求是全降解的,這代表了發展的方向。
5.現在推動聚苯乙烯餐盒回收還有意義嗎?
答:能夠循環利用,當然還有是有意義的。另外,聚苯乙烯塑料其實不僅僅用來做餐具,包裝材料、建筑材料中都有大量使用。這些發泡塑料都是可以通過回收生產再生塑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