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記者從北京市藥監局了解到,市場監測顯示,受生產企業原料供應影響,近期北京個別醫院出現魚精蛋白短缺的情況。魚精蛋白,是心臟病患者手術必需的藥品。為什么這種普通藥品會出現短缺?
魚精蛋白短缺是個例
據悉,在媒體的關注、呼吁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北京市藥監局等根據平時掌握的藥品注冊信息,緊急督促全國持有該藥生產許可證的3家企業立即組織生產,保證臨床用藥需要。
目前,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首批產品,已經藥監部門檢驗合格,開始供應醫院。魚精蛋白的問題,似乎已經得到有效解決。
“魚精蛋白的短缺是個例,1000種藥品中,有995種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指出。
有需求,企業為何不生產?
記者就此采訪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廠長吳王平得知,該企業在2007年拿到魚精蛋白生產許可證后,一直沒有生產該藥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場需求量小。發生此次短缺前,上海一家企業的產量就足以滿足全國患者的需求。二是原料受限。生產該藥所需的藥用原料的純度、精度要求都較高,受季節影響,原料供應可能出現異常。三是價格問題。魚精蛋白是醫保目錄藥品,有最高限價,目前的最高市場零售價是每支10元。而該藥生產工藝是非終端滅菌的無菌產品,對生產過程技術要求很高。“生產一支魚精蛋白的產能投入,是其它藥品的10倍。”吳王平說。
記者從北京市藥監局了解到,魚精蛋白短缺,屬于臨床治療用藥上出現的某個階段性問題,不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近些年來,除魚精蛋白之外,也出現過其它一些低價藥品的局部短缺,如黃連素、甘草片等,還有因原料緊張而短缺的人血白蛋白、凝血因子Ⅷ等,但并不是普遍現象。
完善藥品定價機制
“類似魚精蛋白的低價藥品短缺,表面上看是市場供應問題,深層次看,是藥品價格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于明德說。
據了解,10余年來,魚精蛋白的價格沒有調整過。而企業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卻都在持續上漲,企業生產處于無利可圖的狀態,只有停產。維持生產的,只是為了保住市場而已。
目前,我國11500種藥品中,307種是基本藥物,2300種是醫保藥物,基本覆蓋了患者日常必需的藥品。為了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用上便宜藥,國家對這兩大類藥品實行價格管制,曾經先后27次降低藥品價格,對醫保目錄藥品實行最高限價政策,對基本藥物實行招標采購政策。
“盡管魚精蛋白短缺是個例,但如果在藥品招標采購中,一味唯低價是取,藥品的供應將無以為繼,短缺將不可避免,而且還很有可能出現藥品安全風險。”于明德強調。價格機制不順,不僅不能反映藥品應有的價值,甚至不能覆蓋其基本生產成本,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很大程度影響,必然導致藥品“降價死”。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