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一部作品,如果能讓讀者讀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拍打著桌子,不由自主地隨著作品里的人物歡笑而高興、悲傷而落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憤慨的就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軍旅作家李存葆80年代初寫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不只是能讓你入神,更重要的是能在你心中樹起一座不倒的豐碑。這部作品,我還是新兵蛋子時候就讀過,里面的軍人形象,顯現(xiàn)的軍人精神,一直給我力量,給我震憾。
也許是有過20多年的軍旅生涯,每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對書中的梁三喜、靳開來、“小北京”、雷軍長、梁大媽和玉秀嫂這些軍人軍屬的代表就有一種無限尊敬的感情,一種特別的內(nèi)心情懷。覺得他們是真正的軍人,最優(yōu)秀的軍屬;是大自然里開得最紅、最美、最艷且永不凋謝的花朵!
連長梁三喜這位從革命老區(qū)入伍的軍人,帶著山里人的樸實與憨厚,把他全部的精力傾注他的職責(zé)里。和平時期,他帶著連隊年年評為軍事訓(xùn)練先進單位;戰(zhàn)爭到來時,他又帶領(lǐng)連隊承擔(dān)最艱苦的戰(zhàn)斗任務(wù);當戰(zhàn)斗勝利的曙光來臨時,他卻為掩護戰(zhàn)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犧牲的時候掏出是620元(當時連長的月工資不足百元)的欠帳單而不是最后一次黨費,留下的遺物也只有一件舍不得穿的新大衣,且在犧牲時就留下遺言:如果他不幸“光榮”了,就作為和他結(jié)婚3年在一起僅90多天的妻子未來丈夫的禮物。這些情節(jié)的安排,這些細節(jié)的描述,真實、真誠、感人,讓人既讀出軍人的深沉情感,也讀出軍人高尚里透出的悲壯。
為人耿直、愛提意見、當了6年排長在上戰(zhàn)場時才提升為副連長的靳開來,經(jīng)他自已曾調(diào)侃:打仗了,才給了個先死的官。然是個“炮筒子”,但講的真話是實話;雖然有點好發(fā)牢騷,但面臨危險需要人帶頭去沖鋒的時候,他同樣總是用他那粗獷的嗓門先搶到去死的機會,理由是他家有兄弟3個;當他看到戰(zhàn)友在饑渴的死亡線掙扎,他明知道去弄甘蔗將會違反戰(zhàn)場紀律受批評的時候,他毅然走向甘蔗林,他的戰(zhàn)友吃了他弄回的甘蔗恢復(fù)了戰(zhàn)斗力,他卻背著“不守紀紀律”的罪名犧牲了,以至于戰(zhàn)后評功時連個“三等功”也沒評上,當他的妻子和4歲的兒子拿著別人的軍功章,在悲痛和安慰中離去的時候,我從心底涌起的是一股股酸楚。但是,軍人就意味奉獻與犧牲,軍人的犧牲本就不想得到回報。正是如此,體現(xiàn)軍人的偉大,軍人精神的閃耀。
當讀到梁大娘和玉秀嫂為了省點路費,婆媳倆抱著出生不久的小孩步行160多里,去部隊為梁三喜送別時,當讀到梁大娘從腰里剪下用蚊帳布包著的550元軍人犧牲撫恤金和賣豬及平時省下來70元錢,為梁三喜還欠帳時;當讀到玉秀嫂挺著大肚子為婆婆喂飯送水、擦屎端尿時;當讀到雷軍長為自己極有軍事才華卻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小北京”舉手致衷時,感情就控制不住淚水,意志控制不住思緒。我想到真誠,想樸質(zhì),想到崇高,想到純潔----許多的情愫難以述說。任憑淚水長流,任憑思緒飛越。然而,淚水在朦朧中樹起的是中華民族不倒豐碑;思緒飛越中感受的是一種無比巨大的愛國情懷。
時光流逝,時代發(fā)展。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現(xiàn)實。但用文字,用藝術(shù),用情感記錄一個時期的真實片斷,表述一個群體的精神狀態(tài),這可能就是文學(xué)作品的功能之一。李存葆用特定手法寫下《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好作品,讀著她,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名軍人的全部含義。雖然,不同的時代,對軍人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定義,我認為,有一點卻是永恒的:軍人是和平的守衛(wèi)者。軍人名字就意味著奉獻與犧牲,軍人,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美麗的山花永不凋謝。《高山下的花環(huán)》講述著軍人的情感與情懷,一種對祖國、對人民的大愛之情,對職責(zé)的堅守與忠誠,對親人的真摯深情之愛。
(鎮(zhèn)江檢驗檢疫局 李干榮)
李干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