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廣袤富饒的,除了被賦予“能源新都”的稱號,這里沃野千里,水草肥美。紅棗、羊肉、羊絨、大明綠豆、小米、蕎麥名揚四海,紅棗產量占到國內市場20%,羊絨產量占到全省總量的80%,羊肉產量占省內市場的40%,大明綠豆占日本市場的近30%。
發展經濟,必須做強品牌。時任榆林市市長、現任榆林市市委書記胡志強,曾經特別強調指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對做強縣域經濟、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意義。他說,“我們一直致力于將定邊馬鈴薯打造成一個品牌,而不是一個品種的發展。要將中國馬鈴薯大縣變為強縣,需要品牌的保護。最近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充分體現了各級政府為了發展定邊馬鈴薯付出的努力。”
榆林市質監局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重點,在全面實施現代農業特色產業“5695”工程、大力發展“四季農業”工作中,通過加強領導、完善激勵措施、擴大宣傳、拓展服務,積極發揮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推動作用,產生明顯成效。
截至目前已經有6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它們是“子洲黃芪”“清澗紅棗”、“府谷海紅果”、“定邊馬鈴薯”“橫山羊肉”、“榆陽區豆腐”。
品牌的帶動,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榆林已經形成了900萬只羊子、11.3萬公頃玉米,10.7萬公頃紅棗、21.3萬公頃小雜糧、18.7萬公頃馬鈴薯和5000多公頃設施蔬菜的生產規模。榆林成為全省羊子第一大市、馬鈴薯第一大市、全省第二大“糧倉”。
其中,定邊縣廣源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等36家企業被國家相關部門核準使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彰顯。
清澗紅棗
黃河的“綠”名片
清澗縣時任縣委書記高永東(右一),時任縣長、現任縣委書記馬治東(左一)在清澗紅棗示范基地調研。
“天下的黃河九十九道彎,好棗出在咱黃河灘。”清澗因紅棗而出名、因紅棗而發展。清澗因此被稱作中國的“紅棗之鄉”。
目前,全縣有棗林4.6萬公頃,產值7.2億元,其加工產值11.1億元,紅棗對全縣農民純收入、工業經濟和GDP的貢獻率分別達52%、70%和33%,已經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撐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龍頭產業。
榆林清澗縣地處黃土高原腹部,區域內河谷空曠、日照充足、極溫較多、水文極佳,是公認的紅棗優生區之一。
加快發展紅棗產業,成為縣委縣政府實施“富民強縣”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縣委書記馬治東認為:“清澗地下資源匱乏,發展紅棗產業是清澗的必然選擇。我們要把紅棗產業當做一項名片產業、翻身產業來抓,不僅要堅持走以紅棗產業為主的‘一縣一業’發展路子不動搖,而且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立足‘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產業建設與生態建設良性互動和互利雙贏。”
名片產業就要有品牌效應。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成為縣委、縣政府做強品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省、市、縣質監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清澗紅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前有13家企業申請使用“清澗紅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
擴大品牌效應更需要政策支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關于加快紅棗產業化發展的決定》、《關于加快推進紅棗產業化進程的決定》,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紅棗產業。
加強基地建設。以創建干旱山區國內一流的有機紅棗基地為目標,建立優質高效基地。
突出工業建設。大力發展棗木棗肥加工,廢渣棄料利用等關聯產業,拓展工業領域,牽引棗業轉型升級。
促進市場建設。籌建陜北(清澗)紅棗集貿市場,組建中國“清澗紅棗”品牌營銷公司,擴大市場份額。
重視科技建設。建成了“陜西省紅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棗業共性科學技術總結小組,辦好“中國清澗棗網”和“中國西部紅棗論壇”,提高科技對棗業發展的貢獻率。
注重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紅棗民俗、飲食、工藝美術等文化,增強“風韻棗都”棗業文化的擴張力和影響力,達到“文化搭臺、產業唱戲”的目的。
子洲黃芪
發展的新支柱
子洲縣委書記雒鳳翔(左一)在企業黃芪車間,向董事長姬存良(右一)了解黃芪種植、生產、銷售情況。
子洲縣委、縣政府依托黃芪資源優勢,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大力發展黃芪產業,目前,全縣黃芪種植面積5000多公頃,年產黃芪2880噸,產值達4032萬元。黃芪成為助推當地農業增效、經濟發展、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子洲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是黃芪生長的最佳優生區。
早在2006年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子洲黃芪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領導小組”,2008年成為榆林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
之后,縣委、縣政府出臺促進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品牌保護措施。要求質監、宣傳部門加大對子洲黃芪的品牌保護和宣傳力度,以提高子洲黃芪的知名度;計劃、財政、扶貧等部門要在項目安排上向黃芪的種植和加工上傾斜,加快黃芪產業的發展;農業科技部門要積極開展黃芪優良品和加工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工作,提高黃芪單產和產品質量,提升其國際國內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縣政府投入600多萬元扶持黃芪產業的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萬頃黃芪標準化示范園產生明顯帶動效應。成立了以縣質監局牽頭,組織農業、林業、氣象等部門制定《子洲黃芪生產技術標準操作章程》(簡稱《章程》),使黃芪的品質有了顯著提升。
在品牌的帶動下,“子洲黃芪”的市場銷售一路走高,與2007年相比,每公斤濕黃芪售價凈增6元到8元,每公頃均增收48000元左右。
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政策支持、項目帶動、資金補助和科技支撐等多種措施,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思路,加快產業鏈的延伸,一大批企業紛紛來到子洲投資辦廠,效益明顯提升。
子洲縣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加工企業——天賜公司,經濟效益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他們與日本櫪本天海棠株式會社合作,建設黃芪、甘草、遠志、板藍根等多種中藥材種植基地。產品遠銷我國香港等地區,進軍日、韓等國。截至目前,該縣以黃芪加工為主的中藥材加工企業達20余家,年加工黃芪6000噸。
黃芪成為子洲響當當的縣域經濟名片。
府谷海紅果
農民的搖錢樹
豐碩的果實
“家有5株海紅子,頂養一個好兒子”這是陜西榆林府谷縣當地群眾對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海紅果的美喻,他們也高興地稱海紅果樹為“搖錢樹”。
海紅果是陜西榆林市府谷縣特有的果樹品種,在府谷縣的栽培歷史已逾千年。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海紅果產業發展,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在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基礎上,縣委、縣政府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開發,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以《特色果品海紅果產業化開發項目》為指導,努力打造中國海紅果生產基地,將海紅果作為省、市特色產業申報并組織實施。
一是完成全縣規劃建設的1萬公頃標準化優質海紅果示范園建設任務;二是建設海紅果鮮儲、冷藏庫,使全縣30%的海紅果能夠鮮儲或冷藏;三是在鞏固好現有海紅果加工廠的基礎上,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一批海紅果果酒加工及系列產品生產企業;四是建設優質采穗圃、苗圃,對老果園進行徹底改造;五是成立海紅果研究中心,對品種選育、栽植管理、貯藏加工和其它高附加值產品如果膠、紅色素、黃酮等方面進行研究深加工;六是在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基礎上,盡快爭取綠色農產品認證工作,擴大宣傳,形成自己的品牌;七是對基地建設、產品研發和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長期規劃,按照規劃認真實施,發展特色產業,促進東部鄉鎮經濟發展。
目前,府谷海紅果已成為全縣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全縣共有海紅果樹100余萬株,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26.8%。
縣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府谷海紅果產業做大做強,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天津環渤海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一條現代化的海紅果汁飲料生產線,年可消化海紅果約3萬噸,解決了海紅果的儲存、銷售難題,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海紅果深加工企業也快速成長壯大。海紅果制成果脯、果汁飲料、果醬、罐頭、海紅酒、果丹皮、果干等產品倍受消費者青睞,其果汁飲料被譽為半干旱地區的“可口可樂”。
海紅果的品牌效應不斷提升,促使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走上了依靠品牌、拓展市場的致富之路。
定邊馬鈴薯
富民的“金蛋蛋”
定邊縣縣長楊志先在馬鈴薯標準化示范基地調研。
分散種植走向規格化種植,從經營栽培走向標準技術化,從品種經營走向品牌經營,定邊馬鈴薯產業正在向更高層次的目標發展。
定邊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是全縣第一大宗農作物。近年來,定邊縣委、縣政府按照“特色農業富民、馬鈴薯經濟引領”的戰略思路,不斷優化種植布局,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加強優質薯推廣,穩步推進產業化開發,使馬鈴薯產業成為帶動全縣農民實現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市、縣質監部門共同努力,啟動馬鈴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2009年初定邊馬鈴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在品牌帶動下,定邊馬鈴薯產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目前種植面積是榆林市的三分之一、陜西省的五分之一和全國的七十分之一,成為陜西省馬鈴薯生產第一大縣和全國馬鈴薯生產十大縣之一。
科技帶動明顯提升。近年來,定邊縣以脫毒種薯引進推廣為突破口,先后建成榆林市最大的縣級原種級種薯基地約134公頃,一級種薯擴繁基地1334公頃,重點加大了鮮薯(紫花白)、高淀粉薯(隴薯3號)、加工薯(大西洋)等優良品種擴繁及推廣力度。
龍頭帶動產業延伸。吸引了一批龍頭企業投資建廠,延伸了產業鏈。陜西省榆林市治國榮源糧油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定邊縣源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榆林市山農工貿公司紅柳溝淀粉廠三家馬鈴薯大型加工企業投資計劃設計年生產加工能力120萬噸,加工鮮薯實際能力15萬噸,占全縣馬鈴薯產量的16.1%。95%以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包括北京、山西、內蒙、寧夏、上海等,效益明顯。
農民成為最大受益者。每公斤馬鈴薯銷售由0.8元左右上升到現在的每公斤2元左右。去年馬鈴薯銷售實現總產值167760萬元,調動了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
定邊馬鈴薯產業正在由種植大縣向產業強縣邁進。
(梅 林)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