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監系統的基層技術機構是保障基層有效履行監管職責的基礎,是實現質量計量監管的基本保證,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地區不斷涌現參與對外貿易的企業,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中國產品的出口不斷受到國外的質疑,所以產品的質量、計量、安全生產等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基層技術機構作為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第一道防線,它的興衰與發展不僅會直接影響全系統的興衰與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命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基層技術機構的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檢驗檢測能力較低、設備短缺、人員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基層技術機構的發展。
以作者本人所在的基層技術機構為例,我質計所地屬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烏拉特后旗。2011年烏拉特后旗憑借當地礦產資源優勢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59位,境內大型工礦企業25家,共有大型衡器40余臺,最大衡器稱量達150噸,而烏后旗質計所目前檢定大型衡器的全部檢定設備和主要配套設備僅有8塊1噸砝碼、50塊20公斤砝碼和皮卡車一輛用于拉運20公斤砝碼,檢定期間還需要向上級技術機構借檢衡車或租賃吊車,檢定能力有嚴重缺陷。
毒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塑化劑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直接危害了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嚴重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也觸痛了每個質監工作者的內心。質監部門不斷開展各類食品的專項檢查來確保食品安全,但是執法和監管食品生產企業不能僅依靠用“眼睛看”,它需要完善的食品檢驗檢測的技術支持。目前我旗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各類作坊35家,但是由于烏后旗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沒有食品檢驗檢測設備,在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監管的過程中需要檢驗的產品都要送往上級技術機構來完成,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在長途運輸過程中難以保證待檢產品無變質情況的發生。科學的檢測檢驗數據結果是食品監管過程判定食品是否安全有力保障,基層技術機構引進食品檢驗項目也成當前保證食品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
基礎薄弱,科技水平落后,人員素質不高,經費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對直屬機構關心少等一系列問題,與基層技術機構科學發展模式的矛盾日漸突出,制約著基層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的發展。基層技術機構的科學發展還需要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廣開渠道,提高基礎資源配置
一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和當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基礎建設、設備采購等方面爭取優惠政策,改善當前基層技術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差,檢測設備落后的局面。二是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深入調查相關技術機構的技術能力,研究當地及周邊區域對檢驗檢測的需求,采取與相鄰旗縣技術機構之間和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的模式,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搭建起技術互通、設備共享、人才共有的技術平臺,加快自身發展。
二、加強自身管理制度建設
技術機構在加強自身檢測能力和檢驗水平的基礎上,要不斷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制度,增加業務收入,提高經濟效益。以自身經濟的充實來彌補上級撥發經費不足和當地政府單位關心不夠等問題。
三、強化計量檢測,深挖檢測資源
計量是基層技術機構的基礎,范圍涉及廣,而且計量檢測投入少,見效快,周期長,一次性投入,長期收益。各基層技術機構應定期做全面普查計量器具的工作,摸清底數,不留死角,做到應檢盡檢。同時,要根據本區域內的市場需求進行立項,不盲目立項,造成檢定資源的浪費,一旦有市場需求就要建立新的計量標準,開展新的檢定項目,尋找新的檢定收入增長點。
四、“送出去、請進來”,不斷提高人員素質,加強科技創新
檢定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是基層技術機構的生命線,不斷提高人員素質意義重大。一要“送出去”,挑選那些熱愛檢測事業、基礎相對較好的現有技術骨干,送到高等院校進行定向培養;二是采取請進來的方法,邀請有關專家和上級技術機構技術能力強的人才上門,開展授課培訓,幫助培養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盡快在基層形成一支基礎扎實、專業過硬、保障有力的專業技術隊伍。
同時,隨著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將基層技術機構帶入良好的科研氛圍。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經費來源和綜合競爭力。
(烏拉特后旗質量技術監督局 燕昊達)
燕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