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素有酒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酒的消費在內蒙古人民的日常消費中占了很大比例。記者從內蒙古質監局了解到,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取得酒類生產許可證的企業428家,其中白酒355家,占全國總數的10.4%;葡萄酒及果酒10家,啤酒15家,黃酒5家,其他酒39家。在內蒙古的農村及邊遠地區白酒消費群體的食品安全意識薄弱,一些地區1.5~2.5元一袋的散酒居然有相當多的消費者,這就使得酒類的質量安全隱患凸顯出來。
中小酒類企業隱患凸顯
不具備生產固態法白酒的能力和條件,卻申領了固態法白酒的生產許可證;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兌成奶酒現象時有發生;白酒里加冬蟲夏草浸泡液,酒中濫用糖精鈉、安賽蜜等甜味劑等,這些國家明令禁止的誤導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竟然堂而皇之地存在。全區428家酒類生產企業中除河套王、寧城老窖、蒙古王等知名品牌外,多為中小型企業,規模小,產量低,季節性強,停產、半停產的占很大比例。一些企業資金短缺、生產條件落后、衛生條件差、檢測手段不齊全,不能嚴格執行標準,不能對生產環節加以嚴格控制等因素,嚴重影響了白酒產業的發展,存在的安全隱患亟待解決。
今年以來,內蒙古質監局借鑒乳品企業監管經驗,逐步開展對酒類生產企業的治理整頓。嚴格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嚴厲查處未建立和落實原輔材料采購進貨查驗記錄和臺賬制度;生產過程記錄不全,缺少關鍵控制點記錄、投料記錄、過程檢驗記錄;不做出廠檢驗,不做留樣記錄和樣品留存,企業購進原料的數量和產品產出的數量不成比例等違規行為。對于嚴重不合格企業要關停甚至吊銷許可證,對有失信記錄的不守規經營者納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示。該局要通過專項整治全面徹底清剿無證生產的酒類產品和非法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黑“窩點”,以凈化酒類產品市場。
大力整治奶酒生產企業
呼和浩特是中國的乳都,但內蒙古奶酒品牌少得可憐,奶酒生產企業無序生產,造假現象嚴重。在內蒙古開展的食品互查行動中,奶酒企業全部被列為必查企業。檢查中發現,即使在生產旺季生產的企業也沒有幾家。有些企業用白酒許可證生產奶酒,有些企業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兌成奶酒,嚴重影響了奶酒行業的健康發展。“在這次酒類生產企業的專項整治中,我們同時還開展了奶酒專項檢查。目前,98%的奶酒生產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奶酒的質量安全問題異常嚴峻,亟須加大懲治力度。”內蒙古質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相關負責人說。奶酒行業的無序競爭,不僅制約著一些品牌奶酒的發展,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整個奶酒行業的健康發展。內蒙古百吉納奶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敬澤稱,這次酒類生產企業的集中整治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對正規產品起到一個保護作用。不合格產品得到整治的同時,正規企業可以借助這次活動進一步抓好產品質量,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建立電子追溯體系
據了解,內蒙古知名品牌酒企較少,河套王、寧城老窖等知名品牌屈指可數。目前內蒙古白酒生產企業真正做到產品出廠批批檢驗的沒有幾家,相當多的企業化驗室及檢驗設備形同虛設,極少使用;有的企業甚至沒有檢驗人員,有檢驗人員的多數能力差,有的不具備檢驗資質,這就導致產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一些企業只注重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肯扎扎實實地在質量、信譽上下工夫,這也是產品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為了對酒類生產企業加強監管,內蒙古質監局將對乳制品企業成功監管的措施應用于酒類生產企業:嚴格要求企業申證前后認真學習細則、通則、國家標準、生產規范、《食品安全法》等知識;強化企業經營者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建立酒類產品安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企業第一責任人簽訂責任書;實現批批檢驗;建立健全酒類電子追溯體系等。同時,通過對酒類進行專項整治,規范市場秩序。
專項整治效果顯著
不久前,烏海市質監局執法人員集中銷毀了在酒類生產企業專項整治中查獲的不合格標簽、違法生產加工工具等物品。這只是內蒙古自治區酒類生產企業整治中質監執法人員銷毀違法品的一幕。
6月至10月,內蒙古自治區質監系統歷時5個多月對全區的酒類生產企業進行了調查摸底和清理整頓。期間,內蒙古質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以呼倫貝爾市、赤峰市和包頭市為中心召開了全區酒類生產企業座談會,近400家酒類生產企業的代表、各盟市局分管食品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鄂爾多斯市對21家白酒生產企業進行巡查,13家企業停產,1家企業注銷生產許可證。包頭市質監局針對檢查中存在的一般性問題當即責令其改正,對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問題目前正在約談、整理調查筆錄,擬進一步作出行政處罰,對屬于行業潛規則但違反《食品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將比照相關法律法規上限進行處罰……酒類生產企業整治捷報頻傳。一位獲證企業的老板拍手稱快:“這樣的打假治劣我們太歡迎了,不僅凈化了酒類生產企業市場,最重要的是給了合法企業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