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稱“箸”,是中國傳統飲食工具,輕巧靈活、使用方便。據統計,中國產的筷子,約一半在國內使用,另一半中的77%出口到日本、21%出口到韓國。浙江雙槍竹木有限公司(簡稱“雙槍”)是國內筷子生產企業的“龍頭老大”,一年生產筷子4億雙,多年來,在浙江杭州檢驗檢疫局的幫扶下,該企業以筷子起家,從普通竹筷發展到走入奧運會禮品殿堂的精美工藝筷。不僅筷子產業做大,而且在發展中悟出了做生意的訣竅——
小筷子 硬道理
本報記者 蘇曉春 通訊員 浦名偉 張志新
傳承中華文化
“千年入手雙雙并,酸甜苦辣樂先嘗”。據古籍記載,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筷子。筷子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目光敏銳的“雙槍”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著力發掘筷子的文化精髓。1999年,“雙槍”在國內率先開設工藝筷專賣店,十多年來,將這一拳頭產品發展到200多個品種,竹筷、上漆筷、雕花筷、鑲嵌筷……為擴大中高端市場,“雙槍”還推出“禾木天香”精品系列,每雙筷子都有自己的‘中國風’名字和典故。“雙槍”杭州分公司負責人柯茂奎告訴記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禾木天香”均作為中國特色禮品被贈送給中外賓客。
這些承載中華文化的工藝筷是代表中國送給各國領導人和友人的,因此其標準和流程比普通出口商品還要苛刻。“就拿奧運筷來說,我們被考察了兩年之久,從生產工藝到開發、設計,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據柯茂奎介紹,“禾木天香”工藝筷每雙均價在千元左右,最貴的一款小葉紫檀手雕筷,一雙就價值6888元。
光大“毛竹精神”
做了十多年筷子,“雙槍”對竹子有了更深的認識。“中國的毛竹資源占全世界90%,竹子全身都是寶。我們要學習毛竹,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企業。”柯茂奎介紹說,小到牙簽、叉子、竹碗,大到砧板、刀架、儲物盒等餐廚具,都能用竹子做成。“雙槍”根據多年經驗,多選用4到6年生的福建楠竹,其肉壁厚、竹節長,適合做各種型號餐廚具,成品也特別結實耐用。
走精品路線是“雙槍”的奮斗目標,該企業先后為全球最大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家居”、德國知名廚具品牌“雙立人”生產竹制砧板、儲物盒、刀架等餐廚具和家居用品。“和全球知名企業合作,從選料到備案,從生產到包裝運輸要求都很嚴格,就拿‘宜家家居’來說,每批次原料、成品除了企業自檢自測,還要另送一份到他們在上海的指定實驗室再檢測。”
記者采訪時,“雙槍”正在生產新一批“雙立人”竹砧板。普通木砧板多用整塊木料制成,而竹砧板則是用一塊塊麻將大小的竹板拼接而成,可摸上去卻渾然一體。看到記者目光中的疑慮,柯茂奎笑著說:“竹子面積小,做成砧板拼接是少不了的一道工藝。我們選用一種特殊的木膠粉作為黏合劑,使成品特別牢固、平滑。但砧板又與食物直接接觸,對黏合劑的環保要求很高,所以總體成本要比別的廠家高出3倍。”
2011年,“雙槍”生產出口了價值1500萬人民幣的“雙立人”竹砧板,今年又接到“宜家家居”1100多萬人民幣的新訂單。“知名品牌準入門檻很高,只要我們堅持品質說話、嚴格按標準生產,那訂單也是相對穩定的。”
“雙槍”從小小筷子起家,“夾”出了大市場,而且他們在發展中悟出了做生意要傳承中華文化、做生意要光大“毛竹精神”等一些值得稱道的“生意經”,這也給了人們新的啟示。
產業“錢途”無限
浙江杭州檢驗檢疫局動植處負責人孔宇介紹說,杭州局轄區目前共有8家竹制餐廚具出口企業,2011年共檢驗檢疫出口竹餐廚具516批次,貨值818.63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0.8%和266.2%,呈現出喜人的增長勢頭,竹制餐廚具大有“錢”途。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綠色、環保和健康。竹子生產周期短、結實耐用,是一種環保的原材料。由于竹制餐廚具是一類直接和食品接觸的竹木草制品,故對其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輔料有毒有害物質以及生產環節的要求也更嚴格。
“杭州局以質量當先、嚴把國門,多措并舉幫扶竹制餐廚具企業提升質量管理。”孔宇介紹說,首先是督促企業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落實原材料采購驗收、生產加工、存放各環節防疫,產品溯源等制度;其次是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風險自控能力,要求建立起合格的供方評價體系,做好對油漆、膠水等原輔料的有效驗收和出入庫的臺賬;第三是加大檢驗監管力度,增加成品抽檢比例和監管頻率,確保出口產品符合輸入國標準。“當然,實現竹制餐廚具出口成倍增長的關鍵還在于科學的創新。”孔宇表示,如指導企業研發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加強新興市場的開發等,通過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