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何 可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和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加深,“清潔生產”、“綠色產品”、“生態紡織品”等概念大范圍地進入了國際紡織、服裝貿易領域,人們對紡織服裝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月28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的“日本行業自律標準暨白名單管理體系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該會議同時也標志著中日雙方共建的白名單管理體系正式啟動。白名單管理體系是對紡織品安全進行主動管理,覆蓋了染色企業、出口商、進口商、零售商等整條產業鏈的質量追溯機制。
據了解,白名單管理體系目前針對的主要是禁用芳香胺物質,該物質源自于紡織品在印染過程中所廣泛使用的偶氮染料,而這類禁用芳香胺經過活化作用可能改變人體的DNA結構,從而引起病變和誘發癌癥。因此,世界各國陸續制定行業標準禁止使用這類特定偶氮染料。
據介紹,日本2012年開始實施紡織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標準,計劃對輸日紡織品進行特定偶氮染料檢測。而日本市場上80%的紡織品來自中國,如此多的產品一旦逐批進行特定偶氮染料檢測,勢必要增加幾萬、幾十萬元甚至更多成本,不僅為企業造成壓力,還將對中日之間的貿易產生影響。
如何在盡量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確保紡織品的質量安全?如何在保護中國供應鏈的情況下,做到產品能溯源?如何從源頭也就是染色環節進行管理,并將這種管理貫穿到整條紡織供應鏈?
“白名單管理體系”便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所建立起來的。通過系統申請并獲得“白名單資質”的企業,會被加入該體系的日本進口商認可,其產品出口時無需對特定偶氮染料進行檢測,從而節省了出口企業的成本,保障了對日貿易的暢通。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在會上指出,白名單管理體系既避免了對產品進行批批檢測,有效降低了兩國紡織服裝貿易的檢測成本和時間成本,又保證了紡織品的安全性,使輸日產品符合日本行業自主標準對特定偶氮染料的限量要求,為日本市場提供安全可靠的紡織品。
紡織品的質量安全體系主要包含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兩層含義,前者是指產品體系和生產過程上的控制和監督,后者則是產品生產出來之后的檢測、監督。而白名單系統正是要搭建一個產品質量管控的平臺,對產品和生產進行過程監控,做到防患于未然。日本服裝時尚產業協會品質管理小委員會委員長保幸表示,白名單管理體系實施的目標正是將這種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促進雙方貿易的順利開展。
會上,日本纖維輸入組合通商對策委員會奧田利治委員長對日本行業自律標準實施的最新動態進行了介紹。他說,日本厚生勞動省已正式啟動立法程序,在不遠的將來,日本行業自律標準將被上升為法律強制執行,企業需高度重視該標準對出口日本帶來的貿易流程的變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張希成表示,白名單管理體系實現了紡織供應鏈的溯源管理,對保證中日貿易的安全順暢,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白名單管理體系作為一個透明、共享的信息機制,為中日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商業機會,有利于供應鏈體系的全面優化和產品質量的提升。《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