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俊平
把管理比作放羊,聽起來有些荒唐,但是熟知放羊的人可知道,放好羊可是一個大學問。放羊有許多與管理相同的理念,如果把企業員工比作羊群的話,那企業管理者就是放羊的羊倌,企業管理者管理員工,能達到像羊倌放羊一樣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其實就是管理大師了。
放羊有圈放和散放兩種。圈放是把羊放在一個事先規劃好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羊有自由度,但這個自由度被圈定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散放就不一樣了,把羊放出去,沒有區域限制,每只羊都有自由度,但是每只羊又不會脫離羊群走到很遠,始終與大部隊保持聯系,而且每個羊都能找到草,都能吃飽。作為放羊的羊倌,只用手中的一把鐵鏟和嘴里發出的幾句固定的口令,就能輕松自如地領導羊群朝一個方向前進。細細分析放羊,其實蘊含了許多管理的哲學理念。
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來懲罰員工的,而主要是起震懾和預防作用,不要輕易用制度來處罰員工。這就像羊倌手中的鏟子只對付那些嚴重脫離隊伍的羊一樣,對于沒有嚴重違反紀律的羊群只需要喊口令。這就是制度與企業文化的關系,教化為主,處罰為輔,這也就是孫子所言的攻心者為上。
羊群為什么雖散卻沒有一個掉隊的,而且羊倌口令一下,所有的羊都會向一個方向前進或后退呢?其實每一個羊群都有一只領頭羊,只要把這個領頭羊管好了,其他羊就馴服了。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匠將原則,只要把將管好了,兵自然也就管好了,所以管理好領導層是管理的關鍵。
每只羊都有吃草的自由度,羊倌不會把每個羊的位置給固定下來,這樣的好處是每個羊都能最大可能的發揮自己的長處,恰到好處的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保證了每個個體能吃飽。所以管理員工一定要給員工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讓每一個員工都能找到適合他的崗位,這就是所謂的人盡其才。
羊群看似亂,但其實是形亂神卻不亂,這其實就是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管理者像羊倌一樣,應該懲罰那些最不守規矩的員工,教育那些沒有工作熱情的員工,管理好領導團隊,從而達到企業員工像羊群一樣自動自發的遵守紀律,這其實就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目標。
西方也有用“趕羊上山”比喻企業管理的。有些員工可能跟不上公司發展的需求,不愿意上山,但是經常重復做一件事情,他們就會由不能做變成可能做,并由可能做變成習慣做了,這就是企業文化中的道德自覺和固化行為的模式!吨袊|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