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濤
近段時間,某企業90后員工小張很是糾結。他作為企業花重金送某職業院校培訓深造的骨干員工,學成歸來卻并不高興。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小張培訓深造的院校雖然是他所在企業的定點合作院校,但培訓深造的課程和專業與小張本身崗位需求相差甚遠。盡管小張培訓了兩年,但他回到企業原來的工作崗位后,卻感覺所學知識作用不大。經過筆者打聽,發現像小張這樣,由企業送到職業院校培訓卻效果不好的現象,在很多企業都存在。
近年來,隨著招工難度的增大,很多企業一邊變招工為招生,一邊和技工、職業類院校進行合作,選派骨干員工和新進員工到這些院校進行代培深造,提高了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技能。但是,也有些企業把員工送到職業院校后,卻缺乏和合作院校的溝通交流,也缺乏對送培員工的跟蹤管理,導致校企合作成為“兩張皮”。培訓的員工達不到企業的期望值,這不僅使企業浪費了培訓資源,也使送培的員工培訓效果不好,極大影響了送培員工的學習積極性。
提到校企合作培訓員工,就不得不提到德國的三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德國有著濃厚的尊重專業技能的傳統,而它在企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一整套體系被認為是其制造業企業保持產品高質量,在國際競爭中占有優勢的堅實基礎。
德國十分重視應用科學教學,在企業員工培訓的政策上給企業一定的照顧,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積極性。
德國還著力解決單純院校培訓給員工帶來的知識局限的弊端。要求送培員工要經常去企業參觀考察,學員畢業設計的題目70%由企業提出,并大多在企業完成。同時,德國企業不僅積極指導員工到合作院校培訓的整個實踐教學過程,還可以對合作院校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和考核,為實踐教學提供經費。德國這種重實踐、重技術的企業員工培養模式,特別是政府以政策及法律手段發動學校、企業、行業多方協作,共同培育高技能員工的方式值得借鑒。
據筆者了解,當前,國內很多送培員工對到院校學什么,學什么專業好,目標并不明確。企業希望院校更注重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縮短送培員工培訓周期,希望送培員工盡快學到企業所需的知識,培訓回企后就能上手。而院校則希望通過與企業合作,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把學員推到一線。
讓企業無奈的是,送培回來的員工卻遲遲上不了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筆者認為,開展良好的校企合作,培訓企業需要的優秀員工,提高技工類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達到校企共贏是企業和院校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職業院校、企業及員工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企業要把好員工選派關口,根據自己所需選派參培員工。實行企業與各職業院校聯合辦班培訓的方式,企業要篩選和培養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員工作為企業優秀人才培養的目標,把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培養內容,將提高學員實際操作技能與提高思想和職業道德素養并重。同時,企業針對自己所需的工種和專業定向培訓學員,由企業將需要的工種告知合作院校,院校針對企業所需專業人才招生,并開展有針對性的訂單式定向培訓、培養。
第二,職業院校要提高培訓水平,保證企業送培員工的培養質量。建立和完善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特點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制度。根據參培員工學歷層次、崗位來源、專業設置等靈活確定學制及教學重點。
第三,職業院校要建立合格師資隊伍,圍繞企業實際需求開展培訓。職業院校要圍繞企業發展和企業生產急需,實行“定向”、“訂單”式培訓,為企業“量身定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針對企業培訓專業、職稱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教師到企業溝通協調,使教師隊伍理論素質與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同時,職業院?梢赃x派專業教師進企業掛職,了解企業特殊工種、專用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對技師學院的客觀要求!吨袊|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