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未來十年
我國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未來十年,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國際看,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但經濟全球化趨勢仍將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產業分布和市場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以質量為核心要素的標準、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看,未來十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重要時期內,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品種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將進一步加快。
新形勢、新變化給質量事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堅實的質量基礎;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需要可靠的質量支撐;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也需要更強的質量保障能力。總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必須堅持質量優先,堅持質量和效益相統一,堅持把質量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作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
同時,新形勢、新變化也給質量事業帶來新的重大挑戰。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還不夠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原創性產品和技術不多,生產和使用中資源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滯后于經濟規模的增長,制約質量創新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2011年,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率仍有12.5%,其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原材料、日用消費品和高新技術產業五大類產品質量亟待提升。因質量安全問題被國外通報、退貨的情況不斷出現,因工程質量而發生的事故不斷曝光,服務業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的差距也逐步顯現。一些企業片面追求速度、追逐利潤,放松質量管理,甚至為了減少成本、增加利潤而犧牲產品質量的問題也十分嚴重。保障質量安全、提升質量水平已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緊迫任務。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