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網絡管理方面遇到的難題值得各國深思
網絡實名制:向左走,向右走?
□ 姬新龍
韓國不但是世界上互聯網服務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率先實施了網絡實名制。然而隨著公眾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憂慮不斷上升,網絡實名制是否合理也成了當地社會一個熱點話題,政府方面在公眾輿論壓力下已開始重新審視這一互聯網管理制度的存廢問題。
韓國多數網民起初都強烈反對網絡實名制。2003年初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網上民意調查顯示,反對網絡實名制的網民比率要高于支持者。但隨后發生的網絡辱罵、垃圾信息傳播、惡意“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事件,給當地社會帶來巨大沖擊,喚起人們的深思。
隨著民意的轉向,韓國國會在2006年12月通過關于網絡實名制的法律,并在2007年7月開始實施,這個新制度的實施在當時的韓國社會得到廣泛支持。
網絡實名制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利減少欺詐、誹謗、人身攻擊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韓國當局為具體實施這一制度,還專門設立了倫理委員會等專門的執法部門,它們可根據網上侵權行為的記錄進行責任認定和查處。有了良好的網絡環境,韓國不但能更好地發展互聯網產業,與互聯網相關的一些社會問題也得到遏制。
然而,針對這一制度的反對聲也一直存在。韓國一些市民團體就質疑實名制能否解決互聯網發展的根本問題。他們認為,網絡實名制將導致個人信息被泄露等現象,是對正直網民的不公平。他們主張門戶網站也要承擔起應對網絡暴力的責任。
事實上,韓國實行網絡實名制5年來,雖然有效遏制了部分惡性網絡事件的發生,但并未真正大幅減少網絡上的辱罵性跟帖。國立首爾大學的一項統計表明,實名制實施以來,韓國網絡上的辱罵性跟帖數量僅減少了兩個百分點。因此,反對者認為,為了這點“微不足道”的成績,韓國政府與社會卻付出了巨額的管理成本,有點“得不償失”。
目前,當地輿論最關注的主要還是網絡實名制帶來的用戶信息安全泄露危險。目前,韓國政府的廣播通信委員會要求日均訪問者數量超過10萬的131個網站實行實名制。網絡實名制下,各大網站保存了互聯網用戶的大量信息,這包括姓名、生日、電話、住址等,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最近幾年韓國頻繁發生嚴重的互聯網用戶信息外泄事件,僅在去年7月份,韓國門戶網站Nate和社交網站賽我網就有3500萬個用戶的信息被黑客竊取。相比網絡實名制所強調的社會責任,人們更關心個人信息的安全。因此這些事件被曝光后,當地社會對廢除網絡實名制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另一方面,近幾年推特、谷歌、臉譜等大型社交網站在韓國越來越流行,這些外國網站并不受實名制的約束,使得本土網站無法在一個同等條件下與國際對手競爭,影響力和商業效益方面都遭受損失。韓國輿論認為,長此以往,將影響韓國本土互聯網事業的發展。
為此,韓國政府已在去年提出分階段廢除網絡實名制的規劃設想。去年12月29日,廣播通信委員會在向總統李明博提交的業務報告中說,韓國將推進在網絡上限制使用身份證號碼的方案,以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廣播通信委員會表示,隨著推特等海外社交網站不斷涌現,韓國網絡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因此有必要討論是否廢除網絡實名制。
韓國在網絡管理方面遇到的難題值得各國深思。一方面,通過推行網絡實名制,樹立網絡倫理,有助促進網民乃至全社會誠信自律;另一方面,相關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反而容易讓這個制度給網絡管理帶來負面效果。《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