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寧一品牌精裝項目即將交付,但購房者喊來驗房師陪同看房時竟然驗出了64處毛病。記者了解到,隨著市場精裝房交付比例越來越高,精裝房成為繼物業管理之后,房地產類投訴的又一“重災區”。
業主圖省心購買的“精裝房”,緣何成了鬧心的“驚裝房”?
即將交付的精裝房里找出64處毛病
“沒想到精裝房與之前看到的樣板房差距如此之大。”購房人吳先生最近被新房搞得心神不寧,“樣板房陽臺放置了一臺60cm寬洗衣機,我對照尺寸購買了同型號洗衣機,但沒想到新房洗衣機的位置只有57cm寬,根本放不進去;樣板房陽臺柜子是三門,挺大氣,但現在變成簡單的一門柜……”
吳先生告訴記者,2011年11月,他以單價12555元/平方米購房了位于某品牌房企在江寧開發的精裝房,本月底交房。本月初開發商開放工地時,他和鄰居們到現場后都傻眼了,“陪同驗房師發現了64個問題,精裝房簡直就是街邊游擊隊的裝修水平。”吳先生說,鄰居的遭遇也差不多,除了洗衣機放不下、櫥柜結構改變外,還包括下水不通、開關面板裝反、地板有色差、地面大理石開裂等問題。
“買精裝房是為省心,沒想到這般鬧心,這些問題不整改到位,我們拒絕拿房。”該小區業主論壇中,不少購房人發帖表示。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精裝房投訴近年來居高不下。前不久,河西某品牌房企交付的精裝房也鬧出了不小的風波——由于櫥房柜面高度設計不合理,主婦們得站上墊腳石才夠著洗菜燒飯。
規范缺失,精裝房成房產類投訴“重災區”
據悉,精裝修房和普通毛坯房屋交付流程差不多,開發商交房時,須向業主提供《竣工驗收備案表》、《住宅質量保證書》等證件。“精裝修房里面的裝修,并沒有主管部門驗收,也無任何標準,我們只能給業主提供每項材料的合格證。例如,地板是否符合環保標準;合同中約定用的品牌是否兌現;定制的櫥柜是否有主管部門頒發的產品合格證等。”一房企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
“我國相關部門尚未出臺有關精裝房的權威指導意見和驗收標準,以及具體監管措施,直接導致精裝房市場裝修標準、驗收標準參差不一。”一位資深驗房師透露,有關精裝房的投訴,已成為繼物業管理之后房地產類投訴的又一重災區。問題主要包括:裝修標準降低、劣質材料冒充品牌建材、施工工藝粗糙等。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我國曾出臺《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細則》。由于上述細則只是參考性規范意見,不具備強制性和法律效力。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精裝房變成“驚裝房”另一重要原因是,開發商提供的精裝標準、質量承諾等沒有寫入商品房買賣合同,對開發商也沒有約束力,購房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此外,裝修材料的生產廠家工業化程度不夠、質量不穩定、施工隊伍整體水平不高等,都是影響精裝修房質量的重要因素。
專家建議:詳細約定,增加驗房程序,讓裝修過程透明化
近年,我市以精裝亮相的樓盤越來越多,目前河西地區精裝樓盤已達到六成,全市精裝交付比例在兩成左右。按照我省要求,至2015年,包括我市在內的蘇南城市中心城區新建住房中精裝房比例要達60%以上。
“在沒有相關標準的情況下,購房者簽訂購房合同時需要就精裝修的材料、品牌、保質期等內容與開發商在購房合同中詳細約定。盡量避免使用‘優質’、‘高檔’等含糊字眼。”市消協一位負責人表示,裝修項目與標準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權益的保障力度越大,對開發商的約束也就越嚴,可以“逼”著開發商提高精裝質量。
上述業內專家提出,對精裝房可實行“二次驗房”,比如,精裝房在實施水電、地暖、地板等隱蔽工程時,就讓業主和專業驗房師參與監管;全部完工后,再驗收一次。一開發企業負責人表示,做精裝房承擔很多風險,“即便付出了努力,也沒有人敢保證產品能讓所有購房者滿意。但開發成品房是大勢所趨,應盡快出臺相關規范和標準。”
記者了解到,國外一些企業在做精裝房時,會參考業主意見,邀請業主實地體驗家裝的設計與功能,讓裝修過程透明化。另外,在進行房地產開發前,相關主管部門也會強制開發商對裝修材料、裝修質量進行投保。這樣,當裝修質量不佳導致消費者產生損失時,開發商和消費者承擔的風險就會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