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奧運保障總結表彰大會宣布,供奧食品安全合格率全部達到100%。奧運會、殘奧會期間,北京奧運食品安全萬無一失,實現了食品供應“零中斷”、餐飲運行“零投訴”和食品安全“零事故”。
“這是一個好消息!我覺得既然我們能夠保證奧運食品零事故,就說明我們能力上沒問題,日常的食品安全監管也完全能夠保證嘛!”(人民網網友)
騰訊網友“隱形子彈”說:“現在不少地方的食品安全監督局大量的是行政官員,技術人員屈指可數,一些技術難度大的檢測還要靠行業內的專家或者檢測機構進行。一些行業就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圈子,生產者和監管者是一個圈子的,無怪乎那么多行業潛規則。”
奧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經驗看來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奧運食品安全監管有一個龐大的信息庫,從每件食品的出廠記錄到消費渠道的流向都能查得到,技術人才和技術平臺完全屬于共享狀態。一名騰訊網友說,“奧運食品安全監管說明,我們完全有能力這樣做,而且還可以全面推廣!”
我們日常的食品監管有些老問題。比如多頭監管造成權力交叉,部門間相互推諉扯皮等。看看奧運食品安全是怎么做的吧:農產品由農業部門管理,生產加工由質檢部門管理,流通由工商部門管理,整體上再由食品安全辦總負責、總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無縫監管體系。在北京市基層的街道、鄉村,共有9000名兼職的食品安全信息員,一旦發現食品不安全事件,就會第一時間上報到食品辦。
新浪網一位網友說,“我覺得應該動員大家都參與進來,最好能有激勵措施。”當然在全國范圍內雇傭大量的信息員是困難的,人們已經想到了好辦法,那就是拓寬“公民監管食品安全的渠道”。一位網友留言說:“一是要成本低廉,我再懷疑,也不會砸一兩個月工資去給一瓶礦泉水做檢驗,情愿丟到垃圾桶自認倒霉;二是要方便,我要知道哪里有可信的技術機構可以檢驗,去找也不麻煩。人人都可以成為監督員,關鍵是要創造條件。”
奶粉事件的教訓是深刻的。但我們相信,舊的堤壩被沖出決口,新修的堤壩才會足夠牢固。剛剛在奧運洗禮中收獲的經驗,一定可以讓食品監管新堤壩牢上加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