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連續6年雄居世界第一位,驕人數字的背后,凝聚著上海檢驗檢疫人的智慧、忠誠和汗水。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支樹平局長“抓機遇、站排頭、作貢獻”的要求,我局用飽含真心、傾注真情的實際行動為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外貿企業的充分肯定和贊揚,生動體現了“人民質檢為人民、人民質檢人民愛的質檢內涵”。
把“窗口”擦得更亮
窗口前沿,工作一線,是聯系客戶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的紐帶,是黨員樹立檢驗檢疫形象、展現創先爭優成效的重要平臺。怎樣才能拓展和深化“窗口”品牌,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有力條件?
經過深入調研思考,我局以“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勇于求索,大膽實踐,通過194個服務窗口,推出了234個服務項目,實施了281項優化服務措施,成效顯著,“把‘窗口’擦得更亮、讓企業得實惠、讓群眾更滿意”逐漸成為上海局每個“窗口”黨員干部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追求。
浦東局提出“以質取勝創品牌、窗口服務全覆蓋”的工作思路,叫響了“我是窗口、窗口是我”的口號,覆蓋了報檢、查驗、碼頭、倉庫、特殊監管區等所有服務對象和工作場所。為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外高橋局等單位的黨組織在7×24小時全天候一站式報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提前上班、午間工作服務崗、延時下班制,幫企業“爭分奪秒”,為全力幫扶出口企業用足用好普惠制和區域優惠政策。閔行局黨組織在開辟產地證窗口中發揮黨員作用,組織認真研究各項原產地規則,加大相關政策的宣傳和扶持力度,今年1-10月,共簽發上述各類自貿區原產地證書32000余份,涉及貨物金額總值達23億多美元,為當地企業減免關稅1.1億多美元。
把難題解到實處
“為民服務”不但是一句口號,它重在行動,貴在堅持。我局各級黨組織堅持把為民服務作為踐行創先爭優的“生命線”,主動到企業去,以實際行動幫助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當好政策的宣傳員、企業的服務員、質量的把關員,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創先爭優帶來的新變化。
上海賽科石油化工公司座落于金山化工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之一。化工區辦事處為更好服務轄區內的大企業,探索建立大宗散裝化工品檢驗檢疫的全新模式,形成了船舶檢疫、品質檢驗和重量鑒定一體化作業的“賽科”工作模式,在最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取樣檢測等多項工作。今年9月,該公司公用工程低溫罐區一烯烴管線發生事故,化工區辦事處黨組織第一時間致電關心詢問,并上門走訪深入了解進出口外貿受損情況,及時跟蹤和了解該企業的需求,送上貼心的關懷。
海峽兩岸唇齒相依,血脈相連,隨著落戶南匯的臺資企業逐漸增多,南匯局黨組織創新推出了“分層歸檔”、“快速自驗收通關”、“產地檢驗與集中監管”等針對性強的貿易便利化措施,極大的滿足了臺資企業業務發展的新需求。
推動轉型升級
崇明綠華柑橘示范基地生產的優質柑橘,前幾年曾遠銷加拿大,為當地果農帶來實惠。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發達國家技術貿易壁壘的夾擊下,初級農產品出口已跟不上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崇明局黨組織發動黨員,在監管服務上積極推廣“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完善柑橘合作社果園管理體系,從柑橘花期開始,定期收集柑橘病蟲情報,規范果園施肥施藥操作,在采摘期前進行柑橘農殘全項目監控,確保柑橘質量安全。同時,還派出業務人員和加工生產凍干水果的企業一起探討研究,創新性地把凍干技術運用到柑橘加工上,在全國首創“凍干柑橘”, 打破了國外禁止柑橘使用化學脫皮劑出口的技術壁壘,使崇明柑橘產業逐步走上高附加值、深加工之路,實現產業鏈升級。
深化聯動共建機制
“上海大虹橋服裝服飾出口創新基地”是去年正式掛牌成立的首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浦江局與上海大虹橋服裝服飾出口基地和新浦江輕工產品出口創新基地簽訂合作備忘錄,相繼與基地中的36家企業建立起全新的檢企合作模式,進一步促進檢驗檢疫部門及行業龍頭企業的聯動合作,全力提升上海服裝服飾進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目前,大虹橋基地內已有2家具備獨立檢驗檢測能力的實驗室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資格證書”。
崇檢盡責、服務至上。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局將繼續用滿腔熱情書續寫“執檢為民”的新篇章,為上海區域經濟在“十二五”中揚帆奮進,破浪前行貢獻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上海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