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光
興安盟的經濟總量小,企業少,產業結構單一,質監部門的工作對象和檢驗檢測資源少,但這沒有成為阻礙興安盟質監系統發展的障礙,這恰恰是質監部門奮進中的動力,因為正是這種現實激發了全系統不等不靠的高昂斗志、時不我待的奮斗激情,從盟質計所的外協外聯、盟特檢所的跨行業拓展業務就可以看出興安盟質監局全力推進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行政執法是質監部門的重要職責,“靠技術執法,憑數據說話”是行政執法的基本要求,行政執法工作依賴于檢驗檢測技術手段。全力推進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是全盟質監系統的中心任務,為此,全盟質監局年初就召開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專題會議,結合實際出臺了《全力推進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意見》,以檢驗檢測技術為依托,高起點布局質檢特檢工作,牢固樹立不進則退的危機意識。為確保目標的實施,盟質監局采取五項措施確保實施到位:一是實行政事聯動,局所一體化的工作方式,強化行政執法,做到行政執法先行,技術服務跟進,傾全系統之力,做強做優技術機構,形成以盟級技術機構為核心、布局合理,滿足全盟經濟發展需要的檢驗檢測網絡;二是依托當地資源,結合產業機構特點,培育亮點,全力打造品牌實驗室;三是通過優勢互補、強弱聯合、攀高結貴,加強與區內外、盟內外有實力的技術機構合作,借助外力快速發展自己;四是將兩級技術機構收入、投入列為年度工作實績考核內容,尤其注重人均收入水平、與地方財政收入比例、項目投入比例等;五是采取體內造血,體外補血,政府輸血的辦法,實現每年增收26%,三年實現翻一番的總目標。
為此,盟質監局加大了技術設備更新改造資金投入和人員培訓經費投入。改善環境,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是關鍵。盟特檢所購置兩臺檢驗用車和防爆設備檢驗箱,用于新增檢驗項目的檢驗,籌資千萬元建設的“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安全培訓中心”交付使用后,已培訓特種行業人員1200人次。盟質計所投資購置了30噸大型衡器檢衡車、1000L二等標準金屬量器等檢定裝置,投資購置了汽油辛烷值檢測儀、柴油色度檢測儀等設備,投資擴建改造實驗室。加大培訓經費投入,推動隊伍建設與能力同步提升。盟特檢所派人員外出學習并取得相關資質證件,目前資質證書持證量人均比例為全區地(市)級同行前列。盟質計所先后派出管理和技術人員前往北京、廣州、上海、沈陽、呼和浩特等國家級實驗室進行學習培訓。邀請資深評審專家、學者來所進行傳教指導,學習先進的檢驗、檢測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場交流。這些舉措極大地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一支可以打硬仗、可以挑重擔的技術隊伍。
攻克難點、抓增長點,增強自身發展能力。首先是體現在“體內造血”上,系統各單位各部門根據地方的發展實際,通過采取提前介入、服務對接等方式應對新項目、新領域上項目、挖潛力,積極拓展檢驗檢測服務項目,既服務了企業,又發展了自己。盟特檢所針對盟煤化工和風電建設項目新上防爆電器檢驗、風電設備無損檢測兩個項目;盟質計所新上風力發電塔筒質檢、汽油辛烷值檢測、柴油色度檢測、CT機檢定等5個項目。第二是體現在“體外補血”上,做活委托檢驗、做大跨域培訓,是破解興安盟經濟總量小、檢驗檢測資源匱乏“瓶頸”問題的重要舉措,盟特檢所在安監部門開展了非煤礦山檢驗,安監、建設等部門電工、焊工培訓,勞動就業部門職業技能鑒定和特殊工種培訓;盟質計所在毗鄰省份60多個縣市開展的化肥、建材等委托檢驗工作等都是采取“體外補血”的成果。三是體現在“政府輸血”上,系統各單位都把“條塊結合”作為首要工作來抓,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在農業、旅游標準化、食品打假專項經費、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的支持,現已取得一定實效。
以項目建設年為抓手,加大投入,釋放后發優勢。2011年是興安盟質監局的項目建設年,截止目前已投入1400余萬元。其中,系統機關標準化建設投入50余萬元,更新執法檢驗車輛投入150余萬元。盟特檢所投入50余萬元購置兩臺設備,用于新增防爆設備的檢驗。盟質計所投入資金150萬余元用于購置檢驗設備和實驗室更新改造。盟特檢所多方籌措資金1000余萬元建成占地13,272m2、建筑面積4605m2的“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安全培訓中心”交付使用以來,已培訓特種行業學員1200人次。該培訓中心的建立,填補了興安盟此類綜合培訓機構的空白。其培訓業務以興安盟地區為主,力爭輻射到蒙東地區乃至東北地區,努力打造成自治區一流品牌的培訓基地。
(作者為興安盟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
劉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