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付諸行動 行動變成結果
提高執行力沒有任何借口
□ 譚小芳
在一切講求速度的時代,絕對不可以拖延與等待,其中等待也是一種拖延的借口。例如,主管交代部屬去追蹤一件案子,部屬可能馬上去追蹤,但是獲得的結果可能都是“進行中”或者是在“等待中”。如果該主管不是一個講求積極速度的人,就會接受這種答案,但是要成為一位有效能的領導者,一定不會接受這種答案。身為一個有效能的主管,也必須是一位好教練,他應該借此機會教導部屬追蹤的方式——3W。Who:我跟哪些人做了聯絡;What:連絡哪些事并取得共識;When:決定何時可以完成到什么階段。
每一位主管一定認為自己具有執行力,但是為什么會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原因就是出在主管認為員工一定要有執行力,但是忽略掉自己有些事沒有照自己所講的去做。
執行力就是把想法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的能力。現代組織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執行力。執行力對個人而言就是辦事能力,對團隊而言就是戰斗力,對企業而言就是經營能力。衡量執行力的標準,對個人而言是按時按質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對企業而言就是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企業的戰略目標。執行力要成為一種強勢,必須要把握執行制勝的二十四字真經:認同文化、統一觀念、明確目標、細化方案、強化執行和嚴格考核。
高管的一項重要能力是使別人執行的能力,下屬的執行力強大與否與此有很大關系。要做好戰略已不易,貫徹更不易。當一個員工情緒激昂、心情愉悅的時候,不用督促,他的執行力就會很高;反之,當他的情緒不高、心情郁悶的時候,即使他嘴里說“一定好好干”,但其行動一定是不理想的,執行力也不可能有多強。
曾國藩少時立志做圣人,飽讀詩書。然互相矛盾的他人經驗,常常讓他在行動時無所適從,反應遲緩。一日,他見一老僧擁爐讀書,津津有味,便趨前欲覽書名。誰知老僧扔書入爐,告誡他:“對別人有用的書不都是適用你的書。”曾國藩當下覺悟: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遠看不清,無需掛礙,你只需把你看清楚的那點道理,一遍遍在生活中實踐,便可成就偉業。看看中國民營企業成長歷程,成功者往往是執行力很強的人。筆者發現執行力強的人,反省能力很強,如果實踐中發現戰略有誤,他們會以最快時間去糾正,不會至死都不覺悟。
在美國西點軍校里有一個廣為傳誦的悠久傳統,就是遇到軍官問話,只能有4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化的是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這一理念是提升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建設企業文化的最重要的準則。秉承這一理念,眾多著名企業建立了自己杰出的團隊。
“沒有任何借口”體現的是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人:他們想盡辦法去完成任務,而不是去尋找借口。一個組織并不缺乏偉大的戰略,真正需要的是把戰略落實到位的執行力。畢竟,再不景氣,仍有公司達到預定的運營目標;構想再偉大,也要有人將它實踐出來,這一切靠的就是執行力。
全世界做網絡設備最大的思科公司,擁有行業壟斷技術,然而其總裁在談到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時,竟然認為成功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執行力。由此可見,“執行力”在世界級大公司里被看得有多重。甚至可以這么說,凡是發展快且好的世界級企業,都是執行力強的企業。比爾·蓋茨就曾坦言:“微軟在未來10年內,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當然,我們不可否認,許多組織的成功離不開其戰略的創新或經營模式的新穎,但如果其執行力不強,也一定會被模仿者追上,因為它們和競爭者的差距就在于執行力的強弱。
對于執行力的意義,已經毋庸多言;對于提高執行力的著眼點,也已經認識得比較全面。現在需要關注的是“提高執行力”本身的執行問題,執行力不是一個表象問題,要達成“提高執行力”的目標,首先要找出執行力管理的根源——那些起到基因作用的要素,才能保證執行力的健康發育。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