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0.03%的背后
——美國多措并舉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管理
□ 顧錦龍
4月20日,從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獲悉,我國7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預計年內將全部建成,進一步提升我國應急救援能力。據了解,今年我國還將參照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的標準和辦法,啟動14個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
圖為礦山應急救援隊員在安徽淮北礦業集團楊莊煤礦開展煤礦透水事故應急演練。 世 鵬 攝
在美國煤炭產業的百年發展史中,其煤礦安全生產經歷了一個從事故多發到加強立法和管理、最終進入安全生產時期的蛻變過程。目前,美國煤礦安全生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近年來每百萬噸煤死亡率一直在0.03%以下。
多部法規提高生產安全標準
作為世界主要產煤大國之一,美國煤礦業也曾經歷過事故頻發的階段。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由于生產技術和管理都比較落后,美國煤礦處于事故多發期。1907年,美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達3242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20世紀40年代以來,圍繞煤礦安全生產,美國先后制定了十多部法律,安全標準越來越高。1968年12月31日,新的《礦業安全和衛生法》由總統簽署并頒布實施。
1977年,美國對《礦業安全和衛生法》進行重大修訂,增加了金屬和非金屬礦山安全法規內容,并建立了獨立的安全監察部門——礦山安全和衛生署,由勞工部助理部長任局長,對所有礦業生產進行全面和嚴格的監察。礦山安全和衛生署為聯邦機構,與各州、縣政府沒有從屬關系,因而從機制上防止了檢查人員與礦主、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同盟。
《礦業安全和衛生法》規定,煤礦安全監察員與煤礦無任何隸屬關系,他們必須具備煤礦工程師的資格,每年到安全培訓學院輪訓一周。任何煤礦發生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當地的聯邦及州政府安全監察員不得參與該事故的調查與處理,而必須由聯邦政府從外地調派安全監察員進行事故調查。此外,可能引起傷亡事故和危害礦工健康的嚴重違規行為責任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新技術在煤礦業的推廣和采用也是美國煤礦安全事故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礦業協會的報告指出,新技術在安全方面的貢獻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信息化技術的廣泛采用,增強了煤礦開采的計劃性和對安全隱患的預見性。計算機模擬、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可以大幅度減少煤礦挖掘中的意外險情,也可以幫助制定救險預案。二是機械化和自動化采掘,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下井人員數量,也就減少了容易遇險的人員。三是推廣安全性較高的長墻法,取代傳統形式的坑道采掘。四是推廣新型通風設備、坑道加固材料、電器設備,從而提高了安全指標。此外,礦山安全和衛生署下屬的技術認證中心對煤礦設備進行質量檢查和認證,對通過技術認證的產品,每月都在網上的產品目錄中更新公布。
《礦業安全和衛生法》以及相關配套規章的實施,加上新技術的推廣采用,使美國煤礦業生產走上事故低發的新階段。
獨立執法邁入事故低發階段
據美國勞工部發表的各行業事故率統計數字,美國的采礦業已成為較安全的行業,好于林木采伐、鋼鐵冶煉、運輸及建筑等行業。
1969年頒布的《聯邦煤礦健康與安全法》奠定了美國安全生產的基礎。該法規適用于包括露天煤礦和井下煤礦在內的所有煤礦。該法案創下很多先河,諸如保護不安全生產煤礦的舉報者和礦工代表陪同安全檢查人員等等。1977年,美國國會又通過《聯邦礦業安全與健康法案》加以強化治理力度。
30余年來,盡管《聯邦礦業安全與健康法案》規定的一些懲罰措施已有所改變,但這部法案的基本框架沒有變,它確立了幾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安全檢查經常化。每個井下礦每年必須接受4次安全檢查,露天煤礦則必須接受兩次檢查,礦主必須按照檢查人員提出的建議改進安全措施,否則可能被罰款和判刑。其次是事故責任追究制。特別是當出現傷亡事故時,調查人員必須出具報告指明責任,蓄意違反法案的責任者也將被處以罰款或有期徒刑。再次是安全檢查“突襲制”。任何泄露安全檢查信息的人,將會受到l000美元罰金或6個月監禁的處罰。最后是檢查人員和礦業設備供應者的連帶責任制。檢查人員出具誤導性的錯誤報告、礦業設備供應者提供不安全設備,都可能被處以罰款或有期徒刑。
在“執法”領域,美國煤礦安全生產監督機構強調其獨立性,并在機制上防止檢查人員與礦主、地方政府形成共同利益同盟。《聯邦礦業安全與健康法案》規定在聯邦勞工部新成立礦業安全與衛生署(MSHA),以強化安全標準制定、監督安全生產、加強檢查、調查處理事故和進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研究。其所屬的煤礦安全與衛生辦公室下設多個地區辦公室和礦場辦公室,這些辦公室既與礦主沒有利益關系,也和各州、縣政府沒有從屬關系,各地的聯邦安全檢查員每兩年必須輪換對調。任何煤礦發生3人以上死亡事故,當地的安全檢查員不得參與事故調查,而需由聯邦辦公室從外地調派安全檢查員進行事故調查。
此外,每個煤礦要與兩個以上的救護隊簽訂救護協議,煤礦發生事故由礦主組織搶救,必要時也可向當地警察求救。任何礦山救護隊都不得建在距礦井兩小時路程以外的地方。礦業安全與衛生署和州政府向相關救護部門提供全額的資金支持。《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