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彩電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困境并非空穴來風。2004年春,我國CRT彩電出口美國市場被裁征收巨額反傾銷稅。如今,就在國內彩電企業慶幸平板電視“不受此限”而大量出口之際,卻傳來從2007年3月1日起,美國要對進口的所有中國彩電征收20~30美元/臺專利費的消息。看來國內彩電廠商只能抱團背水一戰了。
中國彩電業繼2004年春反傾銷之后,再次遭遇巨大的專利麻煩。隨著美國2007年停播模擬電視節目,一場圍繞數字電視的專利戰烽煙又起。目前,已有10多家數字電視外國專利權人如“黃世仁”上門催債般向中國彩電企業討取專利費。面對20至30美元的專利費總要價,13家中國彩電企業被逼無奈,只得組建合資公司應戰。一場關乎中國彩電業前途命運的專利談判已經展開。
奪命專利費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日前對外公開消息稱,依據FCC的法規進程,2007年3月1日之后,在美國國內銷售的所有電視機都必須是數字電視,而且不管哪個國家、地區的彩電企業,要出口電視到美國市場,都要符合一家名叫先進電視制式委員會的機構指定的ATSC(數字電視) 標準技術規范。問題的關鍵在于,這個標準背后捆綁著一系列數字電視專利,而這些專利都掌握在美國等電子強國的各大企業手中,進口電視要符合標準就必須向那些擁有專利的企業繳納專利費。據此,最近已經有10多家外國公司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了收取數字電視專利費的要求。
中國的彩電行業遭遇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這不是危言聳聽。有權威部門統計,如果按照ATSC對韓國(電視)的收費標準,每臺數字電視20至30美元計算,中國彩電企業因專利授權,每年將不得不支出大約10億美元的費用。這道門檻的殺傷力在于,中國彩電行業年利潤,即使以樂觀的態度估計,也僅為4億美元。這有限的利潤大都來自國際市場(中國彩電出口美國的利潤很微薄,平均一臺利潤大約只有2至3美元)。而此時的國內市場,中國彩電至今難以擺脫價格戰的夢魘。雖然在與外資品牌的較量中暫時領先,但是代價巨大: 2006年9月份之前全行業虧損;有機構預測,2007年中國彩電仍然是全行業虧損。中國生產的彩電每年有約50%的份額靠出口來消化,出口成為中國彩電的救命“稻草”,而美國、歐洲都是我國彩電的主要市場。雪上加霜的是,來自歐洲的麻煩已經等在那里了。在歐洲也有類似于美國ATSC標準的DVB-T標準。已經有跡象表明,歐洲標準也有意向中國彩電企業收取專利費用。可以想象,如果因不能承受高昂的專利成本而失去這兩個市場,彩電行業將處于多么艱難的境地。
避免墜入專利深淵的惟一希望是在3個月內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否則中國彩電將集體退出美國。負責康佳彩電海外運營的某負責人已經表示,美方征收的專利費如果真的高達20至30美元,中國彩電只有集體退出美國市場,或者只考慮做貼牌。目前,已有學者公開表態認為,2007年3月1日之后的專利費壁壘,將極有可能讓中國彩電企業失去整個國際彩電市場。
拿來主義死穴
一方面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國”,一方面是全球彩電產業鏈條最末端的加工者形象——中國彩電CRT時代的尷尬,在數字時代依然延續不絕。
本來一個國家對進口到本國市場的商品制定相應的質量規范、產品標準是很正常的舉動。對于他國企業而言,只要產品質量過關、技術符合要求,就可以順利出口,除了有關認證檢測費用外,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這一次,一項產品的技術標準與一些特定關聯企業的專利利益聯系在了一起,情況就不同了。外來的產品要進口可以,先要符合本國的標準,而要達到標準必須用我的企業掌握的專利技術。當然,使用專利是要收費的。這樣的交易邏輯就在事實上讓本來無可厚非的技術標準門檻上升為一道牽涉到巨額利益的貿易壁壘。
“在決定數字電視產業生死命運的最關鍵的部件——面板和核心模塊上,中國彩電企業至今仍是‘拿來主義’。美國人已看出中國彩電產業的‘死穴’所在。”家電資深觀察人士的有關分析可謂入木三分。中國彩電業缺失核心專利,占數字電視成本一半以上的的高清顯示器——LCD、PDP、DLP、LCOS等技術和融合音視頻解碼等技術的集成電路芯片都受制于人。
中國彩電企業始終不能建立獨立的技術開發能力,這是相當致命的。沒有自有技術的結果是,中國企業不得不依賴于別人的施舍,不得不做別人的追隨者和模仿者。而用人家的技術是要付出代價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隨著中國彩電產銷量的攀升,國際彩電巨頭編制的專利收費網也悄然撒開。2004年底,日本彩電企業索尼提出進行專利許可的談判,至今談判仍在進行中。與此同時,湯姆遜已經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了收取專利費的要求;加拿大一公司2005年也正式提出要與中國進行專利授權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