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北京警方成功破獲一起假借醫生省份,推銷偽劣保健品案件,繳獲資金數百萬元。同時也有不少消費者向中新網生活頻道舉報,正規的保健品市場同樣存在諸多問題。產品批號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保健品廣告夸大其詞;更有不少藥店將保健品當醫藥進行出售。對此中新網生活頻道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走入保健品市場,那些經常購買的消費者會細心的發現,如今國內的保健品批準文號可謂種類繁多,常見的保健品批號有“衛藥健字”,“衛食字”,“衛食健字”,“衛藥準字”等等,讓人大感迷惑無從下手,這些保健品批號都是怎么來的,不同的保健品批號代表什么含義呢?
中新網生活頻道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大多對此保健品批號的含義一無所知,更有3成多消費者把食品當成保健品、把保健品當藥品。“從來沒有關注過批號,原來買保健品的時候更多的是詢問療效等問題。”李女士回答道。在接受中新網生活頻道采訪的10位消費者中,只有一人對保健品批號有一定了解,其他9位均表示沒有關注過。
保健品常用食品批號混淆概念
據中新網生活頻道查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指出,食品不得加入藥物,不得宣傳療效和保健作用。而衛生部批準認定的60多種中藥則既是食品又是藥品,這就為含有這些中藥的“食字號”食品提供了暗示保健功效的依據。1996年3月15日衛生部頒發《保健食品管理辦法》,規定生產宣傳銷售保健食品必須取得衛生部的“衛食健字”批文。
“衛食健字”保健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中新網生活頻道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上售賣的所謂“保健品”很多是打著食品批號,卻穿著保健品外衣。一瓶標注為食品批號“衛食證字”的深海魚油為了吸引購買者,在其產品宣傳單上寫道:“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在血液中的含量,調節血脂濃度,清理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腦供血不足,預防中風,減少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同樣據浙江在線報道,“β-胡蘿卜素軟膠囊”、“蘆薈軟膠囊”等幾個品種產品,都是“食品孿生兄弟”——同為“杭余衛食字[2005]第09641號”一個批號。
針對保健品批號的繁多種類,中新網生活頻道特意上網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1996年3月15日,衛生部發布《保健食品管理辦法》,開始對專門管理,規定所有保健食品必須經過衛生部批準、注冊。同年11月4日,衛生部公布了第一批獲得批準的保健食品名單,保健食品批準文號開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現如今市場上存在的保健品批號,大多數是為“國食健字”。2003年10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開始受理保健食品申報,并于同年12月12日公布了第一批由其批準的保健食品名單,標識方式為“國食健字G+四位年份代碼+四位順序號”及“國食健字J+四位年份代碼+四位順序號”的批準文號正式亮相。“國”代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G”代表國產,“J”代表進口,第一個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國產保健食品和進口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分別為“國食健字G20030001”和“國食健字J20030001”。至此,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的標識方式也固定在了“國食健字”的格式上。不過由于衛生部原來未對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做有效期的規定,因此,由衛生部從1996年以來批準的所有保健食品,在市場上仍然為合法產品,這也是給保健食品市場造成混亂的原因。
保健品夸大宣傳 店員當藥售賣
中新網生活頻道在走訪北京各大藥店時發現,共有十幾種品牌的“保健食品”宣傳資料存在夸大宣傳的現象。不少僅有降血脂作用的深海魚油被宣傳成“預防老年癡呆癥、心臟病、高血壓”等,同時,還發現一些注冊為“抗疲勞”的保健食品竟然寫著“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功能。
此外,同種類“保健品”的國產品牌和洋品牌的價格相差數倍,藥店甚至將國產保健品進行包裝,成為“舶來品”。然而,這些產品的包裝上,除了用量、適宜人群和簡單的功能介紹外,既沒有任何批準文號,也沒有具體的生產廠家,更沒有產品說明書。面對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的“保健品”,普通消費者在選購此類商品時根本無所適從,再加上受到商家產品宣傳和包裝的迷惑,在購買時很容易受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