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小圓桌吧臺前,全國政協委員李書福一站就是兩個小時。
在介紹完自己有關呼吁上調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大氣質量立法,和關于建立統一的出租車市場準入標準與制度的三項提案之后,應接不暇的媒體的提問還原了作為自主品牌領軍企業掌門人的“李書福”本色。
“當你看到同行的挑戰,當你看到中國滿大街跑的都是外國汽車,這個時候我的心情又是按捺不住的痛苦。”這是李書福在回答本報記者關于“吉利自主創新路徑”問題時發出的感慨。
自嘲的背后是無奈,但這卻無法阻擋夢想的綻放。當他在面對上百家媒體很認真地說到自己的夢想,“為了一個美麗的追求,就是要讓世界充滿吉利,讓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時,掌聲雷動。
三五年,趕“日韓”
伴隨著市場回歸理性,消費者購車日益謹慎,自主品牌的發展陷入困境。自主品牌能否生存下去,李書福稱這完全取決于企業是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是被動的為自己的錯誤尋找借口。
對于中國制造何時能擺脫“廉價”標簽,李書福自信一笑,“別的企業我不敢代表,但是我可以有信心地說,3-5年之后的吉利汽車,一定可以給大家帶來驚喜,將來肯定不會亞于同檔次的日韓汽車”。
技術力提升是關鍵因素。談及研發,創新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核心技術的缺失,是中國人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后面對國際市場競爭揮之不去的傷痛。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無疑成為了實體經濟主體。
從整個國家層面,現在提出創新驅動戰略,強調要將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這再次讓李書福看到了希望。“國家非常重視和支持企業回歸成為創新主體,而民營企業充滿活力,更應當擔此重任,應當把這個任務交給民營企業,吉利就是其中一分子。”
呼喚政策公平
在創新路徑上,李書福深諳民營經濟內在活力,并將其發揮到極致。但他也坦言,自主品牌現在的發展道路“真的很困難”。
這是因為,現行的很多制度也并不利于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揮創新活力。
“為什么還不如外國的同行呢?你說中國的人就是那么笨嗎?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公司就是那么無能嗎?我真的不這么認為。我認為這是整個國家汽車工業管理的一套制度的問題,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的想法很難自由的去展開實施。”
不過李書福表示:“我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以及十八大精神的貫徹和落實,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很快得到解決”李書福說,自己充滿信心。